沙多咪夢男²ⁱ
4 years ago @Edit 4 years ago
昨天的我:我覺得我不應該讀那麼多閑書,手裏的書看完就差不多了。

還是我:沙田圖書館的藏書也太好了,隨便逛就找到石沖白譯的意志表象世界、意識形態崇高客體二版,德希達書寫與差異,數位麥克魯漢,圖書證只剩下三個限額怎麼辦。
latest #27
あああ
4 years ago
寧好文青
octopus95: 哲學書好難看,會頭痛(你
哲學類別的2/3都是沒有自信可以啃完的,但有時可以遇到極為喜歡的書,至於其他看不完就算了(。
立即下載
沙多咪夢男²ⁱ
4 years ago @Edit 4 years ago
最後借了麥克魯漢的認識媒體、數位麥克魯漢、網絡讓我們變笨,想看一下傳播學介紹的書回來再接其他書回家(ㄅ想再思考)。
#精神科醫師教你集中力 #筆記

1. 消極專注:要想像失敗的慘痛下場;利用對未來的期望提升集中力。

2. 早上盡量在明亮的地方工作;對話和溝通對修正人體的生理時鍾來說非常重要。

3. 針對想專心的行動設定一個「啟動條件」,就比較容易開始行動;設定隨時都能做的預備動作。

4. 每天只寫一張待辦清單,上面最多三件事。

5. 如果要專心工作或讀書,不僅要決定時間,也要決定內容與分量。在開始工作之前敲定明確的時間,限縮明確的分量,預留超時時間。
6. 早餐可以喚醒身體與大腦(推薦麥片、優格、水果)、養成運動習慣(簡單的判斷與閱讀可以搭配適度運動)、安排休息的計劃、憂鬱是專注最大的敵人。

7. 決定待辦事項的優先次序,先列出不想做的事。要避免找藉口(自我設限)明知道第一優先的事情要趕快做,但難以動手。承認自己逃避現實,才能繼續前進。
沙多咪夢男²ⁱ
4 years ago @Edit 4 years ago
-
正是因為有壞消息——性醜聞、自然災難、暴力死亡的報道——才買得到好消息——亦即廣告⋯⋯首先,在新聞之首,是一年列有訓誡意味的屍袋在布魯克林或南邁阿密被裝箱救護車;其次,是貧民公寓陷入火獄與倉庫烈燄燃燒的鏡頭;再來,一列表情陰鬱的罪犯人搶劫或殺人被傳問提訊, 戴上銬鍊帶走。這一天該學的教訓或課文內容說如此建立了,然後攝影機又愉快地回到總是帶着笑容的女主播,於是便如此這般——在她優雅的批准之下——再轉到有三角洲航空公司、卡文克萊,農場保險公司提供的天候預覽。

⋯⋯麥氏認為有一種集體現象的強烈意識感高漲,正是壞消息讓觀者參與其中(這個過程使得該事的內容反成次要),並讓觀眾做好心理準備,收看接下來的好消息,那可是花費昂貴代價產製的。
沙多咪夢男²ⁱ
4 years ago @Edit 4 years ago
電子形式的傳播剷除了時間、空間,因此也消除有關因果的假定。活字假定A跟着B而來,假定造物的人——不論這物是城市、是理念、是家庭,還是藝術品——衡量自己的成果(通常屬於戰果),是以比啤酒廣告為長的時間為準。圖式人則想像自己住在一個被施了魔法的源子,園中就是永恆的當下。如果全世界都可以被同時見到,又如果所有人類的喜樂苦痛都總在眼前,並且到處存在,那當然就不見得會有一事跟着另一事而來了。序次變成只是加法關係,而非因果關係。
(認識媒體:麻省理工學院版導言)
沙多咪夢男²ⁱ
4 years ago @Edit 4 years ago
#網路讓我們變笨? 看到第九章就不太想看下去了。看起來資料搜集得好辛苦的書,但也停留在蒐集+一些個人主觀看法而已。尤其是看過前面麥克漢魯精妙的語言之後,又,書中幾乎所有實驗都看過就覺得更加無聊⋯⋯
#筆記 製圖史學家羅賓森說明:「以一種簡化的替代空間取代現實空間,這本身就是一種讓人讚嘆不已的行為。」但是更讓人讚嘆的是地圖如何在社會各處「促進抽象思考的演進。」羅賓森繼續說:「簡化現實世界與建構替代他的相似空間,二者合起來確實達到相當高層次的抽象思考,因為這讓人能夠發現沒有圖譜就沒有理解的思想架構。」
個人計時工具(如室內時鐘、懷錶,以及稍晚出現的腕錶)還帶來更貼近私人的改變。如藍迪斯所述,個人時鐘變成「永遠看得見,永遠聽得到的伴侶和監督設備」,由於他不停提醒主人「使用的時間、花費的時間、浪費的時間、逝去的時間」,他變成「鞭策、開通個人成就和生產力的工具。」個人化的精準時間計量「是促進獨立精神的重要刺激,而這種獨立精神人口成為西方文明中恆久不變的特質。」
機械時鐘改變了我們看待自己的方式,而且和地圖一樣,也改變了我們思考的方式。一旦時鐘把時間分割為一系列等場的單位,我們的頭腦開始注重將事物切割、度量等等有系統的腦力工作。我們開始在所有的事物和現象裏看到組成整體的小單元,在看到組成小單元的更小單元。我們的之後變得與亞里士多德一般,強調找出物質世界背後的抽象排列。時鐘扮演了關鍵的角色,把我們帶出中世紀,推進文藝復興和之後的啟蒙時代裏。在1943年反思科技對人類影響的著作《技術與文明》裏,美國歷史學家孟福說明是鍾如何「創造出一個信念,相信一個由數學測得的序列組織的獨立世界。」「切割時間的抽象架構」成為「是行動與思考的參考點」。
在信純口述的文化裏,思想受制於人腦的記憶能力。你想得起來的東西就是知識,而你想得起來的東西也受限於你的腦容量。人類在識字之前的千萬年來,語言的演變讓他能夠輔助人類把複雜資訊流傳在個人記憶裏,還能透過口語輕易把這些資訊傳給他人。翁格寫着,「認真的思想」就本質而言必須「和記憶系統交纏」。語言的用詞和句型變得節奏十足、容易聆聽,資訊也被陷入慣用語句裏(就是現今所謂「陳腔濫調」)以幫助記憶。知識依附在柏拉圖所稱的「詩詞」裏,一個特殊的私人學者階層成為肉身智能科技,用以儲存資訊、取回資訊與傳送資訊。今日會付諸「文獻記錄」的一切事物,像是律法、記錄、交易、決策、和傳統,在口述文化裏必須如哈夫洛克所說,「以固定形式的詩文創作」,並「以歌聲或大聲朗誦」來傳遞。
沙多咪夢男²ⁱ
4 years ago @Edit 4 years ago
我們遙遠祖宗的口述世界可能有些我們無法領會的深度情感與直覺。麥克魯漢相識字前的人類應該和外在世界有特別強烈的「感官投入」。他認為,我們學會識字時便「和感覺與情感投入之間出現了相當的隔開;不識字的人或社會會感到這些情感。」但在知識層面上,我們祖先的口述文化有許多地方缺乏我們今日文化的深度。
文字在每一頁的每一行裏從頭相連到底,毫無間斷;這種寫法現今稱為「連續書寫」。不間斷的文字反映出口語淵源。我們說話的時候並不會在每個字中間插入間隙,而是音節不停地從我們口中流出⋯⋯在口語裏,意義透過抑揚頓挫和話語中強調的音節來傳達,這種口述傳統也繼續影響書寫行為。在閱讀中世紀早期以前的書籍,讀者無法從語序看出句子的意義。這些規則根本還沒發明出來。
早期文本缺乏單之間的空隙和語序規範,而美國珍貴書籍專家桑吉爾在抄本歷史《字裏間隙》的說法,對古代讀者造成「多餘的認知負擔」。讀者的眼睛必須緩慢閱讀每一項文字,經常得停下來回到句子開頭重讀⋯⋯若要解讀出文字,使必得讀出每個音節。我們現在會無法忍受這種限制,但對深根於口述傳統的文化來說,這個限制無關緊要。桑吉爾寫道:「因為讀者會享受朗讀文字的規律聲響和重音節奏,他們也不會認為希臘文和拉丁文單字之間沒有空隙會阻礙閱讀效率;現代讀者想快速閱讀文字,才會覺得這是障礙。」
單字之間插入空格後,解讀文字的認知負擔減輕了,讓人能快速且安靜地閱讀,也更容易理解文字的意義。這種流暢閱讀的能力牽涉到腦內迴路的複雜改變,需仰賴後天學習;現今對年輕讀者的閱讀研究也印證這一點。沃夫解釋說,閱讀能力強的讀者會在大腦裏發展出用來快速辨認文字的特殊化區域。這些區域的迴路用來「重現重要的視覺、音韻和語義資訊,以及閃電般的速度取回這些資訊。」
看到無盡的新畿內亞就知道是賈德戴蒙了⋯⋯
沙多咪夢男²ⁱ
4 years ago @Edit 4 years ago
雖然無論是內容還是翻譯都很有趣,但也明顯感覺到第三種猩猩的生理學資訊多少有些過時了。
沙多咪夢男²ⁱ
4 years ago @Edit 4 years ago
沈旭暉:復活節島悲劇比電影更恐怖
最後第二章提到過復活節島的悲劇,又偶爾地找到這篇,又想找新作《大崩壞》去看了⋯⋯
沙多咪夢男²ⁱ
4 years ago @Edit 4 years ago
真的去找來看了,沙田圖書館的參考書庫裏面可以現場借閱⋯⋯看了復活節島和韓德森島的悲劇、阿納薩茲和瑪雅文明衰落、盧旺達大屠殺,就算作者本身有爭議但博學多聞他的書真的好豪看。
沙多咪夢男²ⁱ
4 years ago @Edit 4 years ago
失控的進步:復活節島的最後一棵樹是怎樣倒下的想看一些不消耗CPU而且一天內就可以看完的書,不知道這本好不好看⋯⋯看到書名作介紹對進步的理解好怕,但作者人類學背景應該不會寫得太誇張吧?
沙多咪夢男²ⁱ
4 years ago @Edit 4 years ago
像The Shallows = 網絡讓我們變笨,作者就是沒有該領域知識但努力搜索資料拼湊起來,就真的不太好看。
vodou譯成巫毒教就惡意滿瀉(危地馬拉也是
沙多咪夢男²ⁱ
4 years ago @Edit 4 years ago
明天去拿李天命的書 & 我還以為彭孟堯都是寫考試書,又生出興趣了。
今天睡太晚沒有去打疫苗⋯⋯借的書已經滿八本了結果領不到預約的書⋯⋯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