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茶
4 years ago
「瘟疫在他們眼中還沒有變成生活的型態,他們也還沒有忘記在此之前原本能過著什麼樣的生活。」

六月疫情間的讀。
latest #7
白茶
4 years ago @Edit 4 years ago
《獨裁者的廚師》

前陣子本書的台灣版序言在噗浪上轉傳,作者在其中感謝前作《跳舞的熊》收獲的熱烈反應,除了其書寫歷經極權統治,踏上轉型之路的艱苦,帶來的感同身受,也因維特多・沙博爾夫斯基的報導寫作以料理得美味而易於入口聞名,即便他的選材看龐然沈重而難以下嚥。與照料傷癒的前作相比,本書更大幅回顧獨裁者執政期間,而顯得更加猙獰,尤其在紅色高棉統治下存活的一對兄弟對話中,「不是每個人都有辦法把事情忘掉,既然你做得到,那就把這件事也忘了吧。」那一段往事真的讓我傷心,忘了我前面說讀他的書不難的話吧(喂)
前言中提到替獨裁者煮飯(而能存活至今受訪的)廚師們,其觀察細微堪比外交官,這件事也越讀越有感,推薦阿敏的廚師歐銅德這一篇。無論是記憶或歷史,過往都並非堅固牢靠,說法與聽聞不時彼此出入,處理上亦能感受到作者的謹慎與尊重。
白茶
4 years ago @Edit 4 years ago
《音樂使人自由》

坂本龍一自傳。不守成規的成長過程意外地容易親近(雖然也滿臭屁XD),對事物的觀察也頗有風味,讀墨上其他讀者的劃線註記也在其中挑出滿多金句的。我是耳朵不太敏銳的人,看他在民謠中聽見整個美國音樂傳統脈絡,甚至透過音樂認識二十世紀思潮,稍微帶到各樂種的書寫,也算是預期中的收穫。YMO的部分也很好看,我最喜歡看樂團愛恨情仇了(尊重)
出於不同的環境背景與關懷視角,這本自傳所訴說的二十世紀個人經歷註定與《獨裁者》截然不同,即便成長於當時的日本必然經歷過學生運動,直到他成年後目睹911事件發生並轉而關注美伊戰爭,彷彿才與之接軌。
白茶
4 years ago
《一九八四》

歷時數年第三次翻開終於看完全書,我先幫自己鼓掌一下(喂)喬治歐威爾在一九四八年代寫成此書,作為對極權統治的反抗與示警,時至如今仍在世界各地引起共鳴。不過與其當作普世寓言,先安置於原初的脈絡來觀看更有意思。包括大多取自於蘇聯政權與史達林主義的故事原型,以及將其改置於英國境內的提醒,因為極權主義並非只是一個外來的威脅,而若不與其鬥爭,它將無往不勝。
立即下載
白茶
4 years ago @Edit 4 years ago
《鼠疫》

希望之後還會再讀。目前的我處於被說服與被迷惑之間,久違讀卡繆,好像要來競爭年度排行了。在輕率的悲觀與輕率的樂觀旁小心謹慎的卡斯泰,長期周旋後改變心意的藍柏,長篇告白後面向夜海,「一切都未曾遺忘,甚至連謀殺也都記得的幸福」的塔盧和李厄。除了身陷於疫情間的困頓,卡繆所鋪陳描繪的轉變、執著與自我闡述更加觸及的,是我長期有如在等待什麼發生的不確定心態,以至於在隨疫情而來的遲滯間也沒有多少反抗。但卡繆是要人反抗的。鼠疫不只是疫病,也是生存所面臨的壓迫與威脅。我也喜歡他以「不斷地重來」寫疫情,以「一個非常古老也非常陰鬱的希望」寫活下去的堅持。
白茶
4 years ago @Edit 4 years ago
《九歌109年小說選》

邱常婷 / 斑雀雨
張亦絢 / 這是因為我們還能夠假設

月初看過斑雀雨之後,觸及相關的話題便會想到最後一幕的斑雀雨。也一窺某些感興趣的作者的小說作品,甚至是第一次讀賴香吟(抱歉)事先看過的好像只有楊双子收錄於《臺灣漫遊錄》的一篇,張亦絢則在序言中以不小的篇幅談論其書的虛構爭議。
白茶
4 years ago @Edit 4 years ago
沒了~七月要繼續看漫畫了~
相較之下對1984沒什麼感覺(抱歉again)對馬克思主義的把握太不足,法國思潮也是。稍早回顧看到友愛部時,心裡一直有句「我們竟然讓那些人掌握我們的幸福」,想了好久結果是《竊聽風暴》⋯⋯
白茶
4 years ago @Edit 4 years ago
「在漢斯拜姆勒街上的統計局什麼都會算,也什麼都知道。知道我平均一年買幾雙鞋?2.3雙。知道我平均一年看幾本書?3.2本。知道每年多少畢業生成績拿A?6347個。但有一件事他們卻不去算,或許連最官僚的人都會感到不忍,那就是自殺(die Freitod)人數。倘若你打到統計局去問,在易北河到奧得河之間,波羅的海與礦石山之間,究竟有多少人因絕望而尋短?這個數字會令殿堂立刻緘默不語。然後你的名字會被記錄,並呈報給國家安全局。我們竟讓那些人來掌握我們的『安全』,還有快樂。1977年,我國突然停止計算自殺人數(Selbstmöder),並轉而稱呼他們是『自我謀殺』。」

安全是國家的安全,友愛是國家的友愛。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