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in
Sign Up For Free
English
中文 (繁體)
中文 (香港)
中文 (简体)
日本語
Filipino
Bahasa Indonesia
Bahasa Melayu
Pусский
Português (Brasil)
Magyar
Français
Español
Deutsch
Čeština
العربية
Català
Dansk
Ελληνικά
فارسی
Suomi
Gaeilge
Hindi
עברית
Hrvatski
Italiano
Norsk bokmål
Nederlands
한국어
Polski
Română
Slovenský
Svenska
Türkçe
українська
беларуская
ไทย
Standard view
DDT
4 years ago
「所以信奉正向神學的慕道者會發現自己陷入徹底自我封閉的世界中,不管在職場、購物商場、企業型教會,聽到的訊息都一樣:不管是購物商場內的任何東西或是房子與車子,你只要相信「能」擁有,就能擁有。不過無時無刻都有個微弱的聲音嘶聲地傳達著邪惡的訊息:若得不到想要的一切,若覺得身體不適、失志、挫敗,那你只能怪自己了。正向神學認同並造就了一個缺乏美感、不超脫俗世又毫無憐憫之心的世界。」
摘錄自: 芭芭拉.艾倫瑞克. 「失控的正向思考。」 iBooks.
latest #15
hayato
4 years ago
覺得說的好棒,最近在看《仁慈的吸引力》也說到類似的事情,不能接受自己的失敗的人,也無法接受別人的痛苦;不曾痛苦的人,也無法對別人產生同理心…
DDT
4 years ago
xcloudx
: 覺得這兩句很言簡意賅。剛剛找了書評好像很好看
《仁慈的吸引力》:想完全掌控人生是神話一則,接受人生的意外比較明智 - The News Lens 關鍵...
!
DDT
4 years ago
補充昨天看完了,真是一本整理得很清楚的好書。歷史面,美國移民延續了18世紀英國新教喀爾文教派(新教倫理)嚴厲到恐怖的對工作與勤奮的認同背景,到1860開始提倡正向思想,1970癌症開始被視為情緒也是影響疾病的要因,到之後正向心理學的脈絡,以及企業對請激勵教練授課,推銷員生態(今天是不是變成業務和行銷呀)。然後從經濟層面檢視貧富差距加劇,並且過度樂觀和缺乏嚴謹評估造成2008次級房貸的原因(真可怕)。最後是過度樂觀與悲觀都是陷入幻境中,(這邊有點佛教)需要培養能夠看到現實本來面目的能力。
立即下載
DDT
4 years ago
更正 次級房貸的遠因
DDT
4 years ago
New Age和化妝品,兩者微妙地呈現強調樂觀和直銷結構的美國現代產物。 背後商業與奴役的因素不曾缺席。 想想敘利亞的難民能夠把和平「吸」到眼前嗎?個人的願望能夠被滿足和尺度(以個人慾望作為單位)和原生國以及網路發達的硬體是必要的先天幸運啊。 集體的困難,例如之前缺水,和疫情,人生從來都不是只有平面的天堂情境。 備註:英國和歐陸系統又不一樣了,但聽到瑜伽老師之間的對話常常覺得怎麼好像一種複合的美國改良式宗教修行者。
DDT
4 years ago
1 陷入孤獨的人們(鼓吹自我中心視角的吸引力法則)
2 平面化的世界觀(對現實多重複雜影響的表象簡化,維持在某一立場避免矛盾對立的深化理解ex 買水晶有想到在當地的產業是甚麼樣的勞動力嗎?礦場對當地生態等等)
hayato
4 years ago
聽起來成功神學好像也是屬於正向神學的一種,之前在電視上看到Joel Osteen演講,散發出的能量很強。我曾有段時間還蠻相信有志者事竟成,人定勝天,後來才知道有部份想法跟「秘密」很接近。現在覺得不同年紀的人的搭檔組隊有個好處,一個相信什麼都辦得到,一個則是較為悲觀幫忙踩剎車,或許也是一種方法…
DDT
4 years ago
剛剛查了Joel Osteen,他的笑容對我來說強到帶有侵略性了> <。以前也有借第一版本的秘密認真看完也有練習,那時候會寫一些關於家人自己的視角沒有看到的部分(其實是邊寫邊哭),這時代生存大概是另一種(非上一代的物質匱乏)困難,鼓勵人正向思考對本人來說也是給與了體貼和轉念的空間。失控的正向思考作者遇到跟她一樣立場的人是位風險管理(負責潑冷水的)。主觀和客觀並列真的很重要,或是和自己價值觀差距進入生活圈的確是好辦法
DDT
4 years ago
xcloudx
: 我今天重看約束的場所一直在想這兩某個句話,然後對平常不成熟的觀察非常的汗顏。一個痛苦的人在尋求關於人生本質性的探問時,是否還有能量辨識己身的狀態和對於外境的敏感?(如何避免逃避問題核心?問題是發生在自己的內部需要透過修行轉化還是發生在社會性的人際關係裏頭)他已經踏上了選擇,但似乎只有本人能夠去評判他的選擇,而僅是觀察者的我若是評論部分靈性修行者,其實正落入了缺乏慈悲的傲慢。
hayato
4 years ago
hateall
: 我覺得你思考得很細緻耶,或許當我們評判的是一種制度或模式,而不是特定人的狀況,或許比較沒有這樣的擔憂?(似乎針對個人,需要更多的陪伴,這真的是很不容易)
DDT
4 years ago
xcloudx
: 謝謝晉呈,這幾天有空也來看看仁慈的吸引力
hayato
4 years ago
hateall
:
讚哦
DDT
4 years ago
《精神疾病製造商》:馬克思主義者怎樣看待精神痛苦?
寫這本書的主要原因,是要挑戰一種醫學模式,在此觀念下,無論是被標籤為憂鬱症、焦慮症、思覺失調症或其他哪種精神疾病,這些精神痛苦與人們生活中發生、社會中發生的事情無關。在此特定模式下,精神痛苦都被當成個人問題。
本書的出發點是要挑戰上述觀點,並且說明,目前社會的精神痛苦程度升高,最有關係的因素是資本主義對人們生活造成的壓力。
hayato
4 years ago
hateall
: 哦哦我還沒看過這本,但蠻有興趣,我看到這一類將精神疾病化約成個人問題的都很討厭(汗)
DDT
4 years ago
剛開始看而已 應該跟我們立場比較接近
back to top
delete
reply
edit
cancel
canc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