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斯‧施
4 years ago
這兩週以來,「線上預約打疫苗」這事成了熱門議題,而「民眾是否能夠熟練使用網路完成預約行為」也成為各方意見攻防的焦點。

不過這次疫苗優先順序到第十類(50-64歲成人)的斷點,恰好也跟台灣(甚至世界)的網路原生年齡層有個巧合的界線。
茂斯‧施
4 years ago
1991年開始台灣學術網路TANet上線、1994年與Hinet, seednet連網、1995年HTML 2.0(真正實用化的HTML規格)正式公佈,恰好這個時間區段在念大學的人,也正是目前40-50歲的這個世代。

的確網路改變了很多事情,從原本的媒體生態圈轉移、內容與娛樂產業的變化、乃至於這幾年來零售產業的洗牌,都一步步在印證數位/網路取代原本類比/實體世界的現實急迫性。
茂斯‧施
4 years ago
而這兩年因為covid-19疫情對社會造成的影響,不管是WFH的硬需求,或者是對於資訊/新聞的迫切渴望,都更讓網路成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柱。

不過相對的,對於網路跟數位工具的使用/掌握能力,也成了現代社會中一個不可或缺的生存能力/權力。當長輩迫不及待地詢問如何上線登記疫苗時,話語權也被和平的轉移;而不斷的在群組或社群上拼命分享各種訊息或觀點,也成為一種微弱地證明自己存在的一種方式。

#我就想講一整篇的廢話來搶話語權
pigtail
4 years ago
不過在美國,各種數位作業推廣的背後,依舊會提供舊管道的途徑,至少,表面上看起來是這樣。美國對電腦的熟悉,很多仍停留在智障的程度(甚至連以IT維生的人,有時候知道的還比我少 -- 極度專業化了),再者不是人人都有錢買電腦設備或智慧手機,更不用說連上互聯網的管道都有困難(光遠端教學這部分執行的困難,過去一年美國有就諸多報導與討論)。不過,這些問題,有些是靠著社會福利系統、志工或朋友去補足,畢竟教會還是鄉村的生活核心。最後人工熱線客服依舊是得存在於這些數位系統背後,社會福利金沒拿到,打電話過去吵,這樣的新聞,我大概聽了一整年。
立即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