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滿的想法不知道找誰傾訴

剛脫離了加班地獄,現在每天到了下班時間都不會想久留,可能是前一段時間加班已經加到彈性疲乏
latest #13
剛好加班的後期遇上疫情,大家一起關在家裡兩個月,跟朋友的聯繫也只剩line和社群網站。但自從大學畢業後,我自己更傾向直接約人出來吃飯聊天,可能是因為已經習慣了校園內的對桌而食,只有透過手機連繫總是少了點什麼。
而在這四個月(近半年)的時間裡,真的是扎扎實實的加班了呢
我其實知道朋友們都很關心我,他們也都懂我的忍耐(或者說固執),會把他們的擔心和顧慮提出來,讓我停下來思考某些事情的停損點。
立即下載
當然這麼頻繁的加班,我也不是沒有想過要離職。只是疫情衝擊下的這個時間點,我自己本身適應新環境需要花上一段時間,再加上也還沒想過下一步要走到哪裡去,所以還停留在原本的位置上。
當然是因為在這個位置上也還有些想做到的事情,說到底我還是個偏好安逸的人啊......只是這樣的安逸到底能不能讓自己在社會上生存,諸如此類的問題時不時就會冒出來,為了消弭這樣的情緒,也只能再工作上多想、多用心,多學一點新的東西才有辦法撫平那些不安。
說實在話,跟高中時期一個愛作夢、傷春悲秋,甚至有點不食人間煙火的自己比起來,現在是入世多了。有沒有多了煙火氣,又多了多少煙火氣息我沒辦法評斷。但"因為喜歡小說"而有了以上轉變是我自己認定的因素。
應該是跟大學的文學概論上聽到的"小說家跟上帝招手",還有父母提的"好的小說家多半都有豐富的人生經歷"這兩句話有關吧?
剛好我又是那種想像力豐富,但架寫虛構世界能力很弱的那種人,在寫作上更仰賴自己的個人經歷。所以不讓自己去經歷新的事物、親身體會每一件事情的酸甜苦辣,寫出來的小說自己都無法認可。
前幾天剛好看到youtuber 妮柯基慢出的一支討論早期少女漫-神風怪盜貞德的影片,我才摸到了一個輪廓比較明確的解答。之前一直沒弄懂為什麼有些人會說少女漫沒什麼營養,最近自己剛寫完了一篇對於愛情、交往....等為主軸的小說,再加上這支影片,我發現自己寫的作品跟以前少女漫或者言情小說的差別: 對於情感的反思。
簡單來說,就是針對感情這件事情有沒有去挖深、進一步去刻劃人物的內心。早期的少女漫,甚至我自己國、高中時期看的作品,好像很少遇到這類型的作品,只是純粹的塞入一些大眾認定的臉紅心跳、讓人悸動的元素,難怪高中的班導師(國文老師)說言情很難有經典。
應該一部分是太浮濫、一部分是沒有另闢蹊徑,刻劃一些反思....等,才沒有辦法出彩。
回到寫小說這件事情,其實對我而言有些創作是有時效性的,長到了一定的年歲、脫離了學生時代之後就更難回到學生的角度、當下的心境去刻劃人物的內心。包含大學寫作交流會寫的〈鳥籠〉,還有同一系列但一直沒找到好的起點下筆的〈這是哪裡我是誰〉,反倒是因為現在踏入社會,要給小美姐的故事反而有更多的靈感跟觸動。
想做的事情很多,但時間有限,總之盡全力過好當下吧!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