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完劉致昕《真相製造》。假新聞的前因後果基本上都是跟免費的網路平台要獲利有關,也許是因為已經有不少書在討論這件事,這本書主要著重在實際的案例,帶讀者去各個現場看看假新聞如何影響一個社會,以及人們如何應對。自從十年前看到有人提出資訊氣泡(filter bubble)的說法,對於臉書的應用就心懷戒慎,盡量保留讓異溫層出現的機會,但每天都面對透過收集個人訊息投放的廣告仍會漸漸麻木。近幾年這些資訊商人在政治上玩出新把戲,書中提供了很多具體的現象和資訊,也屢次提到查核的重要性,不過真要說有什麼解方,可能是減少使用社交媒體,在現實中多與不同的人接觸,會這麼想是因為有不少煽動性的圖文都奠基於事實,讓人一看就腦充血想說些什麼,不過長期來看,除了消耗情緒能量,對於議題本身的計畫、實行、改善,其實沒什麼幫助。
#讀嘛讀嘛
書裡也有提到執政黨利用政府資源取得網路聲量打選戰,其實其他國家的民主政府也有這麼做。個人看法是如果所謂的「社會溝通」沒有離群眾需求太遠, 且容許揭露、批判和公評,我覺得都在容忍範圍,所以重點不在於執政黨完全不能這麼做,而是人民和政府對於這種做法的底限要有共識。畢竟民主不只是網路聲量攻防戰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