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inach4ever
4 years ago
latest #22
spinach4ever
4 years ago
Brett選伊薩伊小提琴奏鳴曲三號真的讚,凡格羅夫的說明充滿詩意(難道您是……音樂大詩),與其說是譬喻,他的說明已經像是劇本一樣……看這個影片好像見證了音樂的誕生一樣。我們耳朵所聽到的,是穿越如此精妙的思維宮殿而來,且肉體得以呈現,這真的是靈與肉的結合
spinach4ever
4 years ago
一些印象深刻的段落粗略翻譯:
1. 想像你是伊薩伊正在作這首曲子般表演這首曲子
2. (You are in a very dark room, and you don't know the answers. Finally, you say..."Okay, I shall try again.") 你在一個黑暗的房間裡,沒有人回應(There's no answer.),於是你決定再試一次。
原對話感覺應該要是:你不知曉答案。
你在一個黑暗的房間裡,對答案一無所知,於是你決定再試一次。
spinach4ever
4 years ago
這個試,還可以是用力地試!用力地得到答案或回應。
立即下載
spinach4ever
4 years ago
3. 這裡的停止,不是你想要停止,而是你必須要停止。
spinach4ever
4 years ago
Losing hope之後不是接重拾希望,而是:Oh, I've got an idea!
最後溫度的呈現也好有趣,溫度升高到最後是:尖叫!
他說伊薩伊的樂句,不斷在給大家機會,就是:可以,再來,可以再做得更好!堆高到最後,有一個小節可以慶祝,便好好慶祝!
spinach4ever
4 years ago
4. 這部分並沒有很多你能夠如歌地展現的地方,但這個地方就是,使用它吧!
spinach4ever
4 years ago
影片的剪接也好順,伊薩伊的曲子本身斷落的起伏,教學與講解與表演自然接續,這個大師班影片結束得讓人很想喊Bravo! XD
spinach4ever
4 years ago
很喜歡他總是不忘提醒Brett不要著急(Don't rush!)
不知道您會不會傾向哪些曲子,習慣聽哪些演奏者詮釋的習慣呢?
看到有說法是有些演奏家就很適合詮釋這位作曲家的說法(好比魯賓斯坦之於蕭邦)好奇您的看法!
spinach4ever
2 years ago
innome0423: 這個問題,在我的理解中,要同時對作曲家和表演者的作品集都有相當程度的探索和認識,才有辦法感覺得出合適與否。我目前對於不同作品和不同演奏者的搭配之間所產生的火花的差異,最常見體驗是:我常常最喜歡我第一次發覺我喜歡這個作品時所體驗的那個版本,而那通常也是我第一次體驗這個作品。因為如此,我目前不太能分辨,我之所以喜歡上這個作品,是由於作品本身和演奏者當下呈現的表演,還是純粹樂曲本身。我想實際狀況應該較接近:要達到「喜歡」來自曲目和演奏者有不同權重,不同組合達成的「喜歡」也有差異。
spinach4ever
2 years ago
舉例來說,我非常喜歡Vengerov於1994年和倫敦交響樂團錄製的普羅高菲夫第一號小提琴協奏曲,尤其第三樂章,印象中察覺喜歡的當次我就是第一次聽,喜歡上之後反覆聽了非常多遍。第三樂章我最喜歡的部分,以Vengerov 1994版本來說,是3分5秒到6分40秒左右。那一部分,我在2020年紀錄「後半開始的快速的音,我覺得我的腦袋在一起顫抖,兩次拔高的音也是,覺得有很多東西閃過眼前,不是我的回憶閃現,太多了!是世界的回憶」明確來說是5分38秒之後。聆聽其他獨奏家的表演時,我也最仔細分辨這一部份的差異。
spinach4ever
2 years ago
我印象中第一次專注聽其他版本是Hahn(2021和法國廣播愛樂樂團),當下直覺反應就是,世界流失得太快!不是世界是沙或是水無法留在掌心,而是我本身沒有實體可以承載了。反覆聽幾次,又開始喜歡她直面華彩樂段對決式的表演方法,但還是覺得速度可以再慢一些。Vengerov 1994年選擇了相對慢的速度,第三樂章用了近9分鐘,其他人比如Perlman和Hahn,分別為8分半和8分,Oistrakh甚至不到8分鐘。探索更多表演後,發現獨奏家真的可以很多樣化地決定要怎麼處理華彩樂段,察覺到彈性速度時,會想,啊,和我腦袋中的記憶打架。最近再回去聽Vengerov版本,還是可以知道這是我目前最喜歡的。
spinach4ever
2 years ago
經過這麼多版本,現在我的腦中好像出現了一個模糊又明確的版本,模糊在於我目前沒有遇見任何人表演出這個版本,明確在於我聽獨奏家們現有的表演時,又清楚知道我希望某些段落能夠更如何如何。腦中若非有演奏者的畫面但沒有聲音,就是沒有演奏者也沒有音樂播放工具卻有音樂在空氣中,矛盾的物理呈現。
spinach4ever
2 years ago
每當這個時候,我就會想像如果我能夠表演普羅高菲夫第一號小提琴協奏曲,我是否就能夠讓那個模糊又明確的我所想要的聲音,真實在這個宇宙中響起呢?(突然被一陣浪漫擊倒,即使普羅高菲夫第一號小提琴協奏曲理所當然地並非我所創作的作品,我還是可以希望它是某種樣子,想要它是某種樣子……)
𝘳𝘦𝘪𝘺𝘶𝘪
2 years ago @Edit 2 years ago
謝謝你這麼用心回覆,看了很感動...!
在問這個問題時,其實也想到說好像自己第一次聽到的版本,會是自己最喜歡的詮釋
但因為好奇去查了相關評價,就發現很多人對這位演奏家的詮釋給予差評,讓我有些失落,但畢竟我不是專業人士所以也聽不出好壞
說到協奏曲,我特別喜歡普羅高菲夫的鋼琴協奏曲,跟其他作曲家的協奏曲相比,真的非常有特色
你對音樂的解讀實在是太棒了,希望有緣能夠看到更多相關的分享!
spinach4ever
2 years ago
innome0423: 也謝謝你的留言,針對這個問題思考我很開心……!我也遇過你說的情況,但還是覺得喜歡是很沒有前提的事件,喜歡一個客觀技術不好或研究上詮釋不佳的演奏也沒有關係XD 想問普羅高菲夫的鋼琴協奏曲,你最喜歡第幾號呢?
目前最喜歡第四號鋼琴協奏曲!尤其是第二樂章的Andante,但可能是這樂章給人的感覺偏浪漫古典(比起其他樂章的現代性來的少)很能沈浸在此
這邊有個問題很好奇,通常一個樂團是以指揮為主,但好奇像在碰到這種以樂器為主的協奏曲,通常會是以指揮、還是以演奏家的詮釋為主,抑或是兩者商量達成呢?
spinach4ever
1 years ago
innome0423: 不好意思,隔了這麼久才回覆,一直有把你的推薦放在心上。查了資料才知道,這首協奏曲是普羅高菲夫受獨臂鋼琴家委託所寫,有趣的是,這位鋼琴家Paul Wittgenstein,在收到作品後,表示在他能理解此作的內部邏輯之前,他不會演奏它,最後他生涯也並未演奏過此作。這讓第四號鋼琴協奏曲成為了普羅高菲夫唯一一首沒有在他生前公開首演的鋼琴協奏曲,直到1956年,普羅高菲夫離世後第三年,這個作品才在柏林由另一位獨臂鋼琴家Siegfried Rapp首次演出。
spinach4ever
1 years ago
第二樂章確實如你所言,較為浪漫古典,我喜歡第二樂章穩定的斷句。這個斷句延伸到了第三樂章,但聽起來卻完全不同。我感覺在這首協奏曲中,鋼琴作為獨奏樂器,決定的是節奏和動能,跳動的鋼琴帶動了其他樂器提供旋律,然而這個旋律是以穩定的斷句呈現,這個對比非常有趣。也就是旋律並不自由,且應該提供旋律的鋼琴提供的是自由的打擊樂。第一和第四樂章一樣的開頭,也讓人會心一笑,好喜歡它最後結尾的方式喔,好像很灑脫地跟大家說 掰掰!
spinach4ever
1 years ago
協奏曲我推測是兩者商量達成,指揮(和樂團)和獨奏者的相性,是協奏曲表演的醍醐味。但畢竟事前排練和正式上場還是不同,一定有彼此爆走,造成慘劇或奇蹟的情況XD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