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DT
4 years ago @Edit 4 years ago
我知道行動工作者,但不知道這是怎麼樣理論出現的,一定是發現部分型態的現代工作可以一直外包(分割)出去,所剩下的人和工具的關係(例如外送人員和外送平台的切割),這些事情都非常日常,但是找關鍵字卻很花力氣。
latest #10
例如,提供租地址的辦公室(只有一張桌子、影印機公共空間共用),和青年旅社(只有一張床,有的有寄物櫃有的沒有)洗澡共用,行動諮商師(到各機構以小時單位停留),uber 、uber eat和lala movie(車行不需要養車子,由工作者自己裝備),接案工作者(人和他的電影與網路),這個經濟學的名稱叫甚麼?
這個現象已經很久了(二三十年),而且還在擴張中(自媒體、陪(打電動)玩師,除了馬克思生產工具、異化、現代性概念之外、中間是否有(經濟學?)更精準的詞彙?
去中心化的世界 覺得一口氣穿越到幾乎所有人都變成碎片的世界,到後來會覺得原旨教派想要維護的傳統價值從自己的位置看來是很虛幻的事情(幾乎不認為存在的價值),還原妖魔化和對現代世界(或是權力關係或是國家序列不平等)焦慮的對抗,那好像也是一種童話。
個體化是一件很殘酷的事情,你和你的工作彼此面目模糊,你和你的工作空間彼此透明,你和你的收入彼此沒有穩固的未來可以預測,你擁有的只有24小時,那裏頭你的角色與身分可能不斷地在變動,我已經無法像這不是理所當然的時代了。以前的人在農村裡,在家族裡,他們受到限制(是嗎?)。然後現在這是什麼樣的自由? 突然覺得很悲哀
本來只是閒置資源的共享,最後變成「人力資源」的共享
喔喔喔!謝謝晉呈,原來是共享經濟。(這些日常都是已經確認美國城市適應之後拓展台灣市場,或是台灣的企業去主動學習,也就是說現代化幾乎是美國'都市'化的同義詞嗎?)從覺得自己太無知了,今天才知道o2o這個詞,(原來矽谷是(在自由市場下)遙控其他國家改變當地的生活的基地@@畫錯重點)
哦哦,是因為之前有前輩說他家那棟屋子或附近有人把不用的房間租給旅客,但時常吵鬧,他就抗議說共享經濟把成本外部化很不可取 ,我那時才知道的。我也是今天才知道有o2o這個詞。美國矽谷成功經驗的轉移,總覺得雖然生活變得方便了,但是有的企業也愈來愈狡詐了…(然後還會增殖)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