𝓔𝓶𝓲𝓵𝔂🦔
4 years ago @Edit 4 years ago
#與死者協商:瑪格麗特.愛特伍談寫作
https://images.plurk.com/22CNnRRYLFm6SE0N7WyyCg.png
#MargaretAtwood
#閱讀短記 #讀嘛讀嘛
因為在SNS上看到有人Quote了這本書,還提到這本書已經絕版,忍不住心動跑去找圖書館有沒有,第一時間還很蠢的下錯關鍵字導致找不到書,感謝書友指路,也幸運在疫情變得嚴峻前借回此書可以慢慢閱讀,然後讀到現在疫情也漸趨緩和了
這本書的分類是「文學研究」,談的是作家與書寫相關的事──這樣逼近哲學的探討是由愛特伍奶奶六篇針對「寫作」的演講稿集結而成的。看導言心想是講稿啊,於是那一定很口語很好讀吧?只能說愛特伍奶奶的文筆欸,那當然是好讀的啊,但其中旁徵博引的書籍與內容如果不是曾在文院多少涉略了一些西方文學經典,在理解上真的會略顯抓襟見肘。
latest #16
不過這就是談寫作的書啊,寫作的人怎麼能不閱讀呢,於是邊讀就有種一邊被鞭笞的感覺,果然自己還是書讀得太少,面目可憎啊。
六個章節分別討論的是:作家的定義;作家的雙重性;作家的信仰;作家與社會責;作家、作品與讀者的三角關係;作家與死亡之旅。大學時常要Summarize文章,這次也嘗試summarize這本書,作為OUTPUT的練習。
𝓔𝓶𝓲𝓵𝔂🦔
4 years ago @Edit 4 years ago
作家的定義:
此章探討作家的定義,愛特伍奶奶也分享了自身成為作家的心路歷程:她從小就沉浸閱讀中,並且有一股非寫不可的衝動和希望,創作路上當然不可能一帆風順,但回頭談起就都是笑料了。
「作家」二字隨時代變遷有不同意義,而寫作恆常被輕視、低估。
夠不夠格成為作家、寫得好不好該由誰判定呢?愛特伍奶奶拋出了這個問題但並未解答,但從她的敘述中我們可以知道:重要的是書寫的過程而非成為作家這個結果,先書寫才會是作家,成為作家不特別幸運且有代價,但作家頭銜可能、或許讓你獲得某種力量。
立即下載
𝓔𝓶𝓲𝓵𝔂🦔
4 years ago @Edit 4 years ago
------------------
作家的雙重性:
「寫下」作品的那個人,是那個要煩惱柴米油鹽醬醋茶的那個人嗎?由於讀者在看到作品的當下與作家的距離太過遙遠:寫書的人可能想法經過各種轉折已經改變、甚至有可能已經死亡已久。雙重性不僅僅於此,有些作家透過切割「寫作的人」與「不寫作的人」來改變性別、改變性格、化身他者、逃避譴責。而和口耳相傳的荷馬史詩與天橋底下說書的不同,文字硬性、永久的特質是使書本可以比作者本人活得更久、也比口耳相傳更廣播,愛特伍奶奶描述閱讀就像是同時演奏並聆聽音樂,也因此讀者自己成了詮釋者,反過來說,作家對自己輸出的文字並沒有永久的話語權。
𝓔𝓶𝓲𝓵𝔂🦔
4 years ago @Edit 4 years ago
「作家」在這個身分之外也需要別的身分來逃避作家這個身分,來報稅、來吃飯、來Netflix and Chill,這樣的雙重性在斜槓已不稀奇的現代一點也不難理解——就算不是作家的我們也隨時在切換自己的標籤,站上不同的位置扮演不同的人。
--------------------
𝓔𝓶𝓲𝓵𝔂🦔
4 years ago @Edit 4 years ago
作家的信仰:
『作家要不就是貧窮而誠懇,要不就是有錢而市儈,連靈魂都貼著標價。神話是這麼說的。』但顯然作品的好與壞並不能以金錢因素來論斷。能被稱之為藝術的作品背後的支撐都是作者的天賦才華,無法買賣、無法丈量、無法預期、無法求取。神選之人坐擁天賦不愁吃穿或成為祭司侍奉藝術之神,那這個「神」是誰呢?如果看得見摸得著那就不是神啦。
𝓔𝓶𝓲𝓵𝔂🦔
4 years ago @Edit 4 years ago
有趣的是作者在這章節提到,女性做為神選之人的路比男性要來得難走許多,不但要拋家棄子先經歷離經叛道的罵名成為致命的「女」祭司(基督教沒有女祭司一詞,因此此字蘊含異教徒、狂歡、縱慾的味道。),還要能在聰明但又不太聰明不至激怒男性的微妙平衡下書寫,甚至避免悲慘的死亡——而經歷前輩們幾個世紀的努力後,現在的女作家終於能好好地被視為「女作家」了。(笑)
--------------------
𝓔𝓶𝓲𝓵𝔂🦔
4 years ago @Edit 4 years ago
作家與社會責任:
作家透過自己的作品對他人產生影響即是道德與社會責任。而語言因為其本身具備道德層面的意味,所以不管作家喜不喜歡,文字都會產生批判。書寫在作者,詮釋在讀者,所以就算作家想方設法寫出接近道德中立的文章,也會因為故事走向和讀者自身詮釋而產生道德的偏擺。語言不是道德中立的,因為人腦的慾望並非中立——於是為藝術而藝術這樣的理念便相當困難。作者可以化身普羅斯斐洛、巫師奧茲、或梅菲斯特盡情戲耍自由運用任何魔術玩轉任何把戲,但最終在下戲時無法逃脫讀者的「審判」。
--------------------
𝓔𝓶𝓲𝓵𝔂🦔
4 years ago @Edit 4 years ago
作家、作品與讀者的三角關係:
作家與讀者之間唯有文字是交集,作家透過文字輸出想法;讀者透過文字理解作者。宏觀一點來看,作者留下的文字是永恆的密碼,只要一經創作印刷便可能永存,讀者甚至未必是同一個世代的人,也因此一個文本可以有百萬種解讀——世代更迭,進化出不同的讀者,文本還是同一個文本,但詮釋的角度已經百轉千迴。
在此章的開頭,愛特伍奶奶提出詰問:作家為誰而寫?想紀錄她的答案。她說:作家為了讀者而寫,為了理想的讀者而寫,這可能是任何人——因為閱讀永遠跟寫作一樣個別而獨特。天啊大大捧了讀者一把!不愧是愛特伍奶奶,懂寫!
-------------------
𝓔𝓶𝓲𝓵𝔂🦔
4 years ago @Edit 4 years ago
作家與死亡之旅:
本章的標題就是書名《與死者協商》,作者的假設是:所有的敘事體寫作(甚至可以延伸至所有的寫作)背後的深層動機都是來自對「人必有一死」的畏懼和驚迷——想冒險前往冥府一遊,帶回某樣事物或某個人重返陽間。冥府有什麼東西這麼吸引人呢?在西方傳統中可能是財寶、可能是知識(或預知未來的能力)、可能是與邪惡怪獸作戰的機會、最後也可能是你所愛但失去的人。
對死亡的恐懼、對人生稍縱即逝的感慨、對生死瞬間的體悟成就創作衝動,讓創作者對終將滅絕一事感到焦慮而想要留下點「什麼」,而前面提到過的文字的永恆與永存特質,恰巧就能對抗時間的流逝。
-------------------------
六篇講稿結束於此,後面便是長長的reference,很可惜這本書沒有電子版,因此閱讀的時候我得在後面的註釋貼上便利貼,來回翻閱,已經習慣閱讀電子書可以直接點按查看註解,在閱讀中也一直感受到時代感w

不是作者,只是個讀者,對於擁有詮釋權這件事情感到安心的同時,也非常好奇能成為創作者會是什麼感覺,感謝愛特伍奶奶指引,讓我對作家創作的心路歷程有多麽坎坷有了深刻的體悟w
𝓔𝓶𝓲𝓵𝔂🦔
4 years ago @Edit 4 years ago
以下QT作者在引言寫的話,作為讀者,只能仰望作者,並衷心期望每個作者都的創作路都無比順遂:「寫作或許有關黑暗,有關一種想要進入黑暗的慾望甚至強迫感,並且,幸運的話,可以照亮那黑暗,從中帶些什麼回到亮處。
vergedge: 感謝分享!
我之前有發一個書單噗,裡頭整理有關於作家自己談寫作的書:
@nothing_in_puzzleland - 關於創意寫作的書 大多數現在能看到的有關於創意寫作、或...除了愛特伍,勒瑰恩也寫過一本類似的書:
奇幻大師勒瑰恩教你寫小說:關於小說寫作的十件事但相較於愛特伍的寫作哲學,勒瑰恩這本比較像是寫作技巧。可是都是很有名的女作家,所以也推薦一下XDD
𝓔𝓶𝓲𝓵𝔂🦔
4 years ago @Edit 4 years ago
nothing_in_puzzleland: 哇哦哦哦感謝推薦!書單好長一串啊好厲害!感覺有不少有趣的,我先memo下來挑有興趣的來慢慢拜讀~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