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報導雖然不到特別深入,但也已經非常完整,解答了我心中一直以來的疑惑。

看完後去找文章資訊,才發現這是讀者投書啊。

雖然作者是台大新聞所的學生,這可能就是份研究所作業,也知道報導者和台大新聞所一直維持著某種一脈相承的關係。

但讓讀者投書一篇調查報導,真的是第一次看過媒體這麼做。
糾紛暴增、原創退位,群眾募資平台能否從爭議中再出發? - 報導者 The Reporter
latest #8
仔細想了一下為什麼一般媒體不開放「報導投稿」,大概是因為這從本質上違反傳統媒體的分工。
傳統媒體會分為「投書版面」和「新聞版面」,兩者所需要專業與目標完全不同。
投書版面(或是社論版面、接受來稿的文學副刊,或是天下獨評、關鍵評論網的評論組)這類接收「外來稿件」職位,需要眼界夠開闊、心胸夠寬廣的編輯。以前不像現在,人人都可以是自媒體,一旦想發聲,就得依靠這類投書版面。因此這類編輯最理想的工作狀態就是包容、多元,用白話文來說就是,「不能因為來稿內容跟不符合你的價值觀,就不登它的稿」。
這句話聽起來很容易,但執行起來很難,也很需要對整體輿論環境的判斷,譬如反墮胎派的來稿、美國擁槍派的來稿、反同人士的來稿,如果他的邏輯清晰、理論正確,我到底要不要刊登?如何在「多元的聲音」跟「避免助長歧視」之間找到平衡,是非常難得的專業。

所以,社論版面大多都會強調「以上言論非本台立場」,因為設立的初衷真的本來就不是本台立場,很多時候編輯甚至是跟自己內心的價值觀打了過100次架,才能狠下心來登一篇稿或退一篇稿。
立即下載
而「新聞版面」所需的專業完全不同,傳統媒體為了確保發出去的報導夠中立、夠專業、夠深入,通常會花時間培養一批記者,當記者寫錯東西,整個媒體公司難以免責。

就算有些稿子因為特別專業,公司內部沒有記者能駕馭,新聞部門也會想外找「特約記者」,「特約」兩個字就代表,新聞公司內部肯認且信任他的專業,通常也會跟特約記者討論好他們的報導方向。特約記者一旦在某個媒體的版面刊登稿子,媒體部門也必須為這篇稿子負責。
這就是為什麼收一篇「調查報導」的投書會這麼少見。報導著重的是(某種程度的)中立與對特定領域的專業,報導出錯,整個公司無法免責;但讀者投書著重的是多元立場,公司無需為投書負責。
但現在媒體已經不如以往,我的意思是,在電子媒體當道的時代,我們對「ㄧ份報紙」或「一本雜誌」的版面概念越來越淡薄,多數人也分不清楚(或是無暇釐清)到底哪篇是投書、那篇是新聞。大多數人也認為,不管你是報導還是投書還是評論還是社論,既然刊登了,媒體就要負起文責。
而報導者是以「調查報導」起家的媒體,名聲也夠好,在投書裡放入一篇首尾俱足的報導,才不會讓人感到困惑或擔心。以他們與台大新聞所的關係來看,這也是win-win的合作,研究生的好作業(或者自己想寫的報導)可以有刊登的機會, 報導者可以趁機發掘人才。
只是當我在想,同樣的「投書報導」如果由其他傳統媒體來做,會不會造成媒體內部的某種「認知失調」。
另外,如果讀者已經根本分不清報導跟投書的界線,那麼媒體本身謹守傳統版面分界,還有意義嗎?
過去「投書版面」所維護的「我不同意你的話,但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在這個充斥著自媒體、電子媒體的時代,還有存在的價值嗎?如果要修正,又該往哪走?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