𝓔𝓶𝓲𝓵𝔂🦔
4 years ago @Edit 4 years ago
#獨舞
https://images.plurk.com/5rSNnboQ9zeiiDmNAwrRGy.png
#李琴峰
#閱讀短記 #讀嘛讀嘛
那天看到李琴峰拿下芥川賞,跟書友討論起來,書友隔天就衝去買了這本書,於是我就腆著臉搶先讀了。
有趣的是這本書原是以日文書寫,經由作者本人翻譯而成,孤陋寡聞如我不確定還有沒有其他作品也是這樣的自作自譯,也因為是作者自己翻譯的,讀起來非常順暢,作者轉換兩種語言毫無障礙,甚至可以感受到她為了中文讀者修改變換用字、添加註解的用心。
如果說李屏瑤的《向光植物》是女同志的童話濫觴;那李琴峰的《獨舞》就是女同志與悲愴敘事和解的序曲──走過《鱷魚手記》拉子的世代,我們做好準備擁抱幸福了嗎?我們有有勇氣邁步向前創造新的想像了嗎?於是作者把苦痛都攤開,把前進的道路鋪向死亡,在赴死的途中開了岔路,讓死亡之外的選項有從中攔截的可能。
latest #9
本書定位在同志文學,著墨在主角對生存的不安不適,並圍繞著「死亡」的意象打轉。閱讀過程就像像陪著主角走在杳無人煙的黑暗荒野中,迎面吹來呼嘯不停令人不安的風,但主角勇敢前行,為了抵抗強風而擺動身體含淚起舞。當然不會是順遂的,在行進途中,主角除了踩進流沙坑、被隕石砸到、還掉進河裡找不到方向,一路舞得狼狽不堪,甚至想舞畢一死了之,但在故事的最後,他終於看到蜘蛛絲般纖細的光,也因此摸到門把,得以推開門扉走出荒野。
作者在後記中說道:舞者只能期盼在濃密的黑暗之中閃現那怕是那麼一縷微光,藉以打破輪迴,刺穿黑暗,終息獨舞。然而那一縷微光具體究竟意味著什麼,卻因人而異,期盼的過程也宛如凌遲。
「一縷微光」的意象和英文諺語中的Every cloud has a silver lining.重合,每朵烏雲的都可能有光從後面透出,鑲嵌成一條銀邊──無論是展現救贖意義的蜘蛛絲(蜘蛛の糸)、或者推開門扉看到的一線曙光,都寄寓了身處黑暗中對脫離不幸的渴望,也因此我認為這本書並不是女同悲劇敘事的複寫(雖然中途非常痛苦低迷),而是告別不幸與詛咒的宣告──再苦再痛我們都有機會找到己的光。
由於整個八月都淫浸在讀墨的馬拉松裡,太久沒有拿起實體書本,除了翻開的時候覺得字也太小了吧(用iPad都沒在客氣字體給他放大到最舒爽的大小);還很困擾不知道自己讀了多少(電子書會顯示讀了幾%,個人蠻喜歡有進度條在跑的感覺),幸好最後書友提供了簡便的計算方式讓數學笨蛋如我也能知道自己讀了多少w
立即下載
節錄一下書中我喜歡的描寫:
𝓔𝓶𝓲𝓵𝔂🦔
4 years ago @Edit 4 years ago
主角對「死亡」的看法:
https://images.plurk.com/11a1R2G7A0JxSxuSTqhePt.png
主角在和精神科醫師對話中揭露自己是女同志的對話:
https://images.plurk.com/7fCiD8EpuC0RkEIVvPfqx5.png
𝓔𝓶𝓲𝓵𝔂🦔
4 years ago @Edit 4 years ago
主角在雪梨同志遊行前遇到的一對台灣男同志對同志生存在台灣的感受:
https://images.plurk.com/6RmFfvq0kJKGqvJWpE5SVu.png
𝓔𝓶𝓲𝓵𝔂🦔
4 years ago @Edit 4 years ago
《同志文學史》作者紀大偉則認為,本書是一個從「獨舞」到「眾愛」的軌跡。他指出,對女同志和憂鬱症病友來說,孤獨和缺愛都是常態,甚至兩種狀況會互相催化。書中許多角色「其實不甘於留在孤獨和缺愛的既有狀態,而願意放手一搏,從獨邁向眾,從舞轉為愛。」
////
「只要心知肚明自己的狀態,何妨躲在自己得以安身立命的地方,哪怕只是天地一隅。」世界是如此殘酷而人類是如此脆弱,傷害太多又太深,逼走一個又一個纖細的靈魂,生存本身就是太大的難關,能存活已是奇蹟。

人物》承繼台灣同志文學,日本群像新人獎得主李琴峰,攜《獨舞》與讀者見面 | Openbook閱讀誌
朋朋提到日版的《向光植物》也是李琴峰翻譯的,天啊這個人根本literally語言橋樑欸太令人敬佩了🥺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