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種程度我對「自我轉化」的說法是懷疑的。發現自己變了,在非物質面向要如何去評判呢?如果是涉及情緒或意識層面,認為發生的事實就只有「看(認識)」的方式被建構了。但這建構不是重新建構,而是有意識地導引,增加廣度之類的,並不是多麼戲劇化 斷裂性的改變。是較接近日常生活每每接觸各物質與象徵的慣習化的更迭,差異就是所謂「自我轉變」是集合多方誘導到共同的目的裡去,所謂的感覺變好。我不一樣了,也是從此而來。 去看個醫生就不會膨脹改變的部分,也就是醫療與宗教的差異,人所夾雜地期待的不同。
那如果獲得開眼的能力要怎麼說?或是開始夢遊? 先把這些()起來,用藥物也可以達到()裡的經驗,但為什麼想要從現實中製造()?為什麼追求瀕死體驗?
除了渴望賦權之外還有什麼意思?把對賦權的渴望說清楚會發現什麼...
#開學,最後2門英語課還是選下去了,既然每週都要念文本,上課才有辦法聽懂,不如選課連寫作都列入吧。起碼老師看到有進步應該是不怕被當,然後覺得應該會比去上什麼補習班都進步得來要快,製造環境逼自己進去。2門都有過的話,畢業的外語門檻也有達到,然後還有馬丁的旁聽(也是要交作業)這學期就這樣塞爆了一二四打工,三五上學,三科都要念文本交作業,11月密教研討會打工、12月研討會打工。登登登。大綱寫得很零散(主要還是文本閱讀能力不夠)但是快要可以交出去了QQ希望這學期英文能好好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