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澪∞馬雅曆命盤請私訊⚓
4 years ago @Edit 4 years ago
#轉 #引
是誰讓我們開始認為「給予」就等於「愛心」?
你小時候沒有看過這本叫做《The Giving Tree》的繪本?(中文翻譯成《愛心樹》)

美國語言學家沙皮爾(Edward Sapir) 與沙皮爾的學生沃爾夫(Benjamin Lee Whorf)共同提出的,他們對美洲印地安語言作廣泛的調查後,做出了「語言和思想之間存在因果關係」的假設:
如果有人能發現一種方法,去制約人們所學習的語言,就能控制人們的思想。

在這裡,你可能也已經開始看到了一件可怕的事:在使用中文的文化圈裡,幾乎沒有人會質疑過,
樹「不斷地給」,為何就是「愛心」?
這兩者在邏輯上其實並沒有關聯──除非這是一個專門販賣愛心的邪教。
https://opinion.cw.com.t...
latest #6
了解如何使用語言來改變或終結一個人、或是一群人的思想,本身就是一個強大的武器。學習如何謹慎使用語言,就是學習如何謹慎使用武器,而研究語言跟思考之間的關係,這門學問就叫做「日常語言哲學」。
❖壹澪∞馬雅曆命盤請私訊⚓
4 years ago @Edit 4 years ago
於是我開始去調查,關於「愛心樹」這本書名在不同語言中的翻譯。韓文版跟西班牙語版,都是英文的直譯。法文版的翻譯是「L'Arbre généreux」,意思是「慷慨的樹」。日文版則被翻譯成「おおきな木」,俄文版的翻譯是「Щедрое дерево」阿拉伯語的版本也一樣,都是「大樹」的意思,跟給予沒有關係。義大利語的書名「L'albero」更加簡單,就是「那棵樹」。

在這調查的過程中,我慢慢看清了一個事實:這本書在全世界超過50多國語言版本中,唯一把這個故事當成一個愛心故事的,只有中文!
而且大多數的中文讀者,似乎從來沒有質疑這本書的原文標題「不斷給予的樹」,跟「愛心」這個概念到底有什麼關係──除非你理所當然以為,愛就是要不斷給予,至死方休。
(引)
楓妶璃玥
4 years ago
未曾思考過這類型的語言陷阱,看完被震驚到了,感謝分享
立即下載
阿光_新生活運動
4 years ago
我還以為「愛心」只是反諷而已……
不過真的語言和思考與文化是互相影響的
j9575169:
這讓我重新思考語言的本質,以及他人使用語言的影響力!
tasogarenokaze024:
啊!反諷也是個值得思考的角度!
但真的語言、思考及文化真的互相影響的很深。
語法上,英文有所謂過去式、現在式及未來式這些時間感整合的文字,但中文沒有。
英文裡面有些字,中文就沒有,沒有的字詞,就等同於中文的集體意識少有這個意思,概念上就很難解釋。
不知道噗主有沒有看過這場TED How language shape the way we think
之前看到這場使我第一次知道使用的語言會影響人的思考方式,裡面有粗略提到語言影響人們對時間的概念、數量的概念、敘事觀點、甚至是對顏色辨識的敏銳度。
而且我很喜歡講者最後做的結語,很發人深省。提供給噗主參考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