橡木🌳
4 years ago @Edit 4 years ago
▎紀錄 ♬♩

狂飆時期(Sturm und Drang)(1768-1774)
反對過度理性與專制,不願生活與思想受壓抑與束縛,在文學上出現代表性的小說《少年維特的煩惱》,反映在音樂史上則是古典時期邁入浪漫時期的轉捩點。

暴風雨般的不安感、不尋常的調性、切分節奏造成的躁動與陰鬱是當期作品常見的元素。
Mozart - Symphony No. 25 in G minor, K. 183 [complet...
latest #12
橡木🌳
4 years ago
噗首的曲目,同時也是電影《阿瑪迪斯》(Amadeus)的主題曲,寫於1773年,當時他17歲,已經任職於薩爾斯堡宮廷。
橡木🌳
4 years ago @Edit 4 years ago
另一首可略見狂飆風格的曲目,是鋼琴協奏曲(piano concerto)in d minor, K.466 ,在第一樂章表現緊張不安的氣氛(本曲寫於1785年)
W. A. Mozart | Piano Concerto No. 20 in D Minor, K. ...
橡木🌳
4 years ago
1785年同樣也是海頓聆聽完莫札特所獻的弦樂四重奏(即著名的海頓四重奏)後,對其父親表示:你的兒子是我所認識的最偉大的作曲家。(時年兩人都加入維也納的共濟會,而因此有了良好的友誼。當時海頓53歲、莫札特29歲)
立即下載
橡木🌳
4 years ago @Edit 4 years ago
如果以1770年作為分期標準。
同時期的海頓,於其108首交響曲的寫作生涯中,可分成五時期,其中第二時期即暗合古典狂飆風格。
F.J. Haydn - Hob I:26 - Symphony No. 26 in D minor "...
海頓的一生跨越巴洛克後期、古典時期直至浪漫時期。
活得很長。(?)

1770年同時也是貝多芬出生的那一年,被認為是上啟維也納古典樂派,下承浪漫時期的人物。
橡木🌳
4 years ago @Edit 4 years ago
此時期的樂曲也容納不同風格,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曼汗樂派(曼海姆樂派)

從義大利歌劇序曲(sinfonia)為快-慢-快結構
在其基礎上加入了小步舞曲的第三樂章,形成了快板-行板-小步舞曲-快板終曲的交響樂套曲形式。(symphony classic division)

主調音樂的形式也在此達到成熟。
橡木🌳
4 years ago
好喜歡陰暗壓迫的曲目風格
跟我最近想寫的東西默默暗合(不要試圖暗合古人)
橡木🌳
4 years ago @Edit 4 years ago
好的附帶一提,當年海頓途徑德國波昂(應該是),跟貝多芬說如果你想交流,那麼來維也納。

貝多芬就真的去了。

差不多是海頓前腳剛回到家,貝多芬就帶著行李出現(???)的那種感覺,海頓大驚失色(人家沒有),當時海頓大大只是客套地說說⋯⋯當時人家的事業正蒸蒸日上,並沒有打算收學生。

誰知道貝多芬這麼耿直,你為什麼這麼耿直
橡木🌳
4 years ago @Edit 4 years ago
結果六個月了。
學了六個月作曲的貝多芬一直在學初階對位法(登愣)當時寫信送他去的男爵一直關心著他的學習進度,並一再表達對位法的重要性
他在信裡困惑且焦慮地對朋友偷偷抱怨⋯⋯
老師是不是不打算教我東西。

(對他真的沒很想教)

因為海頓的心已經飄往倫敦,海的那一端有他更想追求的世界。
橡木🌳
4 years ago @Edit 4 years ago
相傳海頓曾要求樂譜封面上在貝多芬的名字後,按照當時慣例印上「海頓之徒」,卻遭貝多芬拒絕

貝多芬大概也覺得不知道學了三小吧⋯⋯
橡木🌳
4 years ago @Edit 4 years ago
想想看海頓跟莫札特感情這麼好,莫札特還說唯一能貼近我心靈深處的音樂家是海頓。

就不忍覺得貝多芬到底算什麼。(?
橡木🌳
4 years ago @Edit 4 years ago
內心瞬間有了
孟浩然→←李白←←←←←←←←←←←←←杜甫
的可愛連線(不是)

對貝多芬突然多了一絲憐愛的感覺(不要這樣)

贝多芬为何拒绝了海顿的要求? – sa123
這篇,不知為何有種浪漫感。 (沒有
橡木🌳
4 years ago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