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孤味》了,完全不覺的片中哪裡有哭點......有人可以告訴我哪裡感人嗎?
有時候在作品中加入本土的元素,例如台語、傳統社會價值觀、底層人物生活素材等等,這些元素會成為散發特別質感的亮點。但把俗民生活元素拍得太美,同時也會讓我覺得有距離感、假假的。
在我的經驗中,俗民生活伴隨著一種價值觀:推崇穩定、吵吵鬧鬧過日子,但是靈魂很空洞。他們可能對吃、對一般生活用品很有敏銳度,但是對生命哲學的探討跟精進麻木。以跟我同輩的親戚來看,他們都有月入七八萬不錯的收入,工作類型穩定、精神生活也很簡單,沒事的時候就看劇看綜藝節目、打電動、講幹話或亂談生活瑣事打發掉時間。起初會覺得他們看起來熱熱鬧鬧,但真正接觸過後,會發現很難有比較細膩的思想、感受交流,有些人甚至無法用體貼他人的方式與人互動。
也就是說,我覺得用俗民生活題材,靜靜的、美美的探討人性深度是不恰當的,因為這些素材本身並不包含這樣的深度。如果用這些題材來表現人性的歪斜,或因為欠缺和傷痛所造成的遺憾,會比較能說服我。
像王定國的處理方式是我比較欣賞的。改天來寫一篇閱讀王定國的書評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