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ma
4 years ago @Edit 3 years ago
#讀劇
週末看了動畫《奇巧計程車》,覺得編劇——此元和津也實在太強,所以接著看了他的《瀨戶內海》。寫了一些自己的理解和對自己的反思。
latest #7
Emma
4 years ago
【放棄自己靈魂的人】
40多歲長臂猿柿花,做著工地的勞力活,下班後就泡在居酒屋與公共澡堂。他性格謹小慎微,老實單純,抱著父母輩「一億中產階級」的人生想像,想像安分與努力的過日子,能自然換得女性的溫柔與親睞,然後結婚、建立自己的小家庭。中學參加棒球隊時,他人緣頗佳。然而,一但離開校園,進入社會,爲自己建立光環不再如此容易。事業無甚成就的他,也無法突破所處文化視野的侷限,沒有使用信用卡的習慣、不懂西餐禮儀,也沒缺乏和異性結識的機會。所以他偽造自己交友軟體上的年薪,心甘情願跳入桃色騙局當中,換取戀愛體驗,並以此討媽媽開心。受騙後,還不爭氣地放不下三花貓志帆逢場作戲的假象,並且明知黑道作弄,還是忍不住在電話的另一頭向媽媽流淚討拍。
Emma
4 years ago
比起柿花進入社會後才頓感校園與社會的落差,有些人在求學時期自我價值發展過程中,就錯入了以他人肯定來肯定自己的魔道,而明明他人的喜惡是如此的不可靠。大學生河馬樺澤,現實中性格膽小討好,在網路世界中,更變本加厲地渴望在眾生情緒的慾海裡,尋求關注自己的目光。然而,網路世界中的人並不比現實更能包容他,樺澤獲取網民關注的方法不是做他自己,而是必須扮演仇恨小丑,作為他們怒氣的投射。因此他後來即使名、色雙收,卻仍然討厭自己。
Emma
4 years ago
美洲獅田中則是卡死在各種枝微末節的競爭中無法自拔。他的小學老師,試圖營造平等的假象,在學生的服裝和物質上做出限制,卻無法阻止虛弱的靈魂依附在橡皮擦競爭中,尋求價值。以為虛擬的網路遊戲是能夠求得安慰的地方,卻又落入遊戲開發者誘惑人們課金所設計出來的競爭規則下。他無法訂定自己人生的規則和標準,只能永遠在他人的規則中,當那個卑微得快要窒息的人。
立即下載
Emma
4 years ago
他們就像胡晴舫《濫情者》中〈消費〉一篇所說,要靠外界來幫我們照料自己靈魂的人,然而這些靈魂註定徬徨無依。因為只要抱著如此依附的慣性,任何地方都可能成為困住我們的迷局,包括看起來很正派的事情。例如我在大學前依附考試成績,在凸顯考試成績的學校體制中,即使到了中學,成績好的人還是會有光環。但是我不去探求真正的學問,生活經驗狹隘,課外書又看得少,選書時還不挑有趣的故事,而是很容易著迷於教科書式的那種,好像讀完就可以通盤理解,變得很厲害。我想這是對知識的假性追求,跟河馬樺澤對陰溝的憤怒、美洲獅田中對橡皮擦和遊戲寶物的執著一樣,以為只要依附、佔有,自己就可以因此變得比較有價值。我幾乎到研究所之後,才真正體驗到閱讀的樂趣。
Emma
4 years ago
大學後我依附社團活動,我在社團中花很多時間思考,但常常不知道實際要追求什麼和解決什麼問題,因此這些思考到最後仍然淺薄又弱。社團活動中會帶團康和演簡單的教學劇,我可以在吵起來的氣氛中盡情演出、發洩情緒,覺得自己好像擁有力量、有所成就。並且在準備活動的過程跟同學互動,感受的擁有朋友的歸屬感。但實際上,社團活動結束後,我卻鮮少交到能夠私下往來的朋友,大部分都是參加別人的團當分母,到後來讓那些習於消費享樂的人,搞得標準錯亂、越來越自卑。
Emma
4 years ago
我就像《瀨戶內海》中中分的田中真二一般,藉著當裁判感受自己說的話會被別人聽的幸福感,因為一點點參與就覺得自己擁有了朋友,因為一點點沒參與,就過度想像他人的排拒,整天抱著自己渺小的自尊心在情緒起落中載沈,但無法判斷和理解到底發生什麼事。除此之外,跑服務性社團就好像獲得一枚人格戳章一樣,彷彿戴著這個活潑、熱心青年的面具,就可以在師長和一部分的同學面前人見人愛。營造這樣的善良和外向形象,可能是為了讓自己不會讀空氣的胡言亂語不會這麼討人厭吧!但是花這麼多時間依附這些人設,到頭來卻感到非常空洞。
Emma
4 years ago
在《奇巧計程車》的最後,三人都戒掉了依附的虛假泡泡,腳踏實地的讀書和工作。這是熟稔人性黑暗面的作者為我們揭示的生存之道:緊緊抓住自己的靈魂,謀定而後動,慢慢來、比較快。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