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ison Bechdel《我和母親之間:一齣漫畫劇》(ARE YOU MY MOTHER?: A Comic Drama),劉文翻譯。267-268頁。
這是溫尼考特理論的終極核心:主體必須摧毀客體。而客體必須度過這場破壞。
如果客體無法平安度過摧毀,它將永遠成為主體自身的內在投射。如果客體從主體的破壞中存活,主體將能理解到它是一個不同的個體。
對於佛洛伊德來說,人類的攻擊性是對於現實的反應,因為外在的世界無法即刻地滿足我們的需求。但對溫尼考特來說是剛好相反的。現實並不會使我們感受到攻擊性,是攻擊性讓我們感覺真實。
Alison Bechdel《我和母親之間:一齣漫畫劇》(ARE YOU MY MOTHER?: A Comic Drama),劉文翻譯。261頁。
溫尼考特最後一篇重要的論文,「客體的使用」,由一段告解開始。
“每次想到只因為我自己需要做詮釋,就阻止或延後了某類型病人多少可能獲得的深刻改變,我就感到不寒而慄。假如我們可以等待,病人就可以親自體會這份理解,既感到自己創造力十足,又滿心喜悅。過去我以自己比別人聰明為樂,現在我更享受這份等待的喜悅。”
*根據1968.11.12向紐約精神分析協會宣讀以及發表在《精神分析期刊》(vol50, 1969)上的一篇論文而成。
261頁
「客體的使用」是關於「病患使用分析師的能力」。溫尼考特說,只有當嬰兒還將母親看作自己的一部分時,才能與她產生連結。唯有當我們能夠分辨對方與自己是不同的個體時,才能夠去使用另外一個人——去完全地和他人能給予我們的東西同化。
266-267頁。
嬰兒使用客體的能力並不是自然生成的。夠好的母親可以促進這項能力的發展。一個無法使用自己母親的嬰兒,之後也許會進入治療,並期望能夠得到某種修復。但這裡有個問題。他或她也會無法使用治療師。
在這樣的個案中,分析師的工作即是去給予病患能夠使用他的能力。而精神分析師將會和夠好的母親用同樣的方法……度過病患/嬰兒的破壞。
281頁
客體從破壞中存活後帶我們到「共享的現實」,走入「外界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