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自以為的幽默根本不是幽默,他們無法真正理解趣味所在,只是用令人不耐的老套,自我中心地裝瘋,別人只會感受到不合時宜的戲謔和打擾。
他們不會讀空氣、不解人心。他問別人問題時的語氣帶著理所當然和不在乎,彷彿對親密他者隨口的關心,但話語內容缺乏邏輯,令人感到難以回應,彷彿自己被耍。他不是在認真與人交流,只是戴上想像的角色面具,注意力其實從沒踏出自己之外,而是緊緊盯著自己被他人接受、喜歡,或被反對、討厭。他僅以他人的理會作為指標,渴望自己成功獲得涉入他人的價值感。
用搞破壞的方式,引起不願將場面搞僵的人邊笑邊喊煩,遂成為他與人的相處之道,他還誤以為這是一種吵吵鬧鬧的和樂融融。
但他卻無法留住身邊的朋友,舊友隨著心思成熟和對他性格的理解,越來越想離開他,於是他又到另一群人匱乏的人面前,搬弄同樣的戲碼、自我推銷。期間他們或許有過互相陪伴,但始終因為他無法理解別人也無法讓自己被人理解,而無法建立有品質的情感關係。
其實能走入別人的內心多深,依賴的是能走入自己的內心多深啊!我知道他為了獲得情感關係做了很多努力,但是我真的感到無法跟他一起前進,待在他身邊只會讓我覺得自己變笨變混亂。這跟他想不想傷害別人一點關係也沒有。
續二樓:這種方式可以讓他感受到自己對他人有影響力,而且還能被他人接受的安全方法吧。真的太自我中心了,彷彿把標準降到以別人沒有跟他翻臉,來感受自己還被別人喜歡一樣。為了能夠不斷從他人身上確認自己的價值感,根本沒在乎他人在過程中的感受如何。因為他們感受無能,只專注在「擔心自己被討厭」的人,沒有客觀標準來理解、衡量自己和他人的感受和情緒狀態,所以只能把別人的「沒拒絕」過度扭曲放大;相對的,一但別人真的拒絕,他也無法理解別人在過程中感受到的諸多不適,而另行想像別人對自己的惡意。或許他們自己感受得到一些,但要他們放掉如此獲得的影響力和自我價值感的機制,承認自己的情感無能,是很困難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