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索夫|TOS梅莉撒
3 years ago @Edit 3 years ago
【系外行星安全守則Note 2.】
【生物危害通識】
這顆行星具有高度演化的複雜有機生命體,也代表在看不見的地方存在著病毒、細菌、原生動物與寄生蟲,這些生物的存在是演化的必然,人類若想在這顆行星上安全的存活,就必須考量這些原生物種的存在。
latest #8
病毒:
地球上的病毒是讓人聞之色變的殺手,這些內含RNA的病原體無法自行繁衍,卻能挾持宿主的細胞,將其作為複製工廠,並在最終破壞細胞體,造成傷害;對人類來說,在系外行星上,病毒並不會在第一時間造成危險,最主要原因是絕大多數的病毒都對宿主高度特化,因為需要透過表面的醣蛋白騙過宿主的免疫系統,然後在和體細胞進行對接才能完成感染。
由於不同行星的演化樹具有極大的差異,即便兩顆行星都是基於DNA演化的生物,其免疫系統和細胞表面的醣蛋白也會存在極大的差異,在這種情況下,外星病毒很難對人類造成直接感染,較為可能的途徑是病毒先感染人類身上的細菌(包括表皮和腸道),再與細菌中其他可感染人類的病毒(例如普通感冒病毒)進行RNA交換,才有辦法對人類造成危害,倘若RNA中使用的核酸存在差異,這個過程會拖得更久,類似的感染通常要在殖民10-20年之後才會發生,人類有足夠的時間製作疫苗,並預防這些狀況。
然後我們是直接被複製在這顆星球上的,理論上病毒還未完成核酸交換,被病毒感染的可能性相對較低。
細菌:
基於地球和這顆行星的平均溫度差異(25度和16度以下;差距10度以上),這裡的細菌會進行地球上所謂的嗜低溫菌類行的生物化學反應,以便在低溫下維持活性,這讓人類的體溫變成一種有效的防禦裝置,可以透過溫暖、高鹽的環境將這裡的細菌破壞殆盡,由於不同行星上的物種基礎滲透壓也可能存在差異,外星細菌要在人體內進行繁衍會變得相對困難,在這種情況下人類需要擔心的並不是細菌本身,而是細菌死亡後釋出的胞內毒素,例如肉毒桿菌毒素或是芽孢菌毒素等,這些毒素會是我們需要面對的主要細菌危害,所幸高溫(85度以上)烹煮可以將大多數的毒素蛋白變性,令飲食變得安全。
不過,在這顆行星上行動時,需要特別注意溫泉附近的微生物,這些微生物所偏好的溫度叫其他區域高,且能忍耐較高的鹽分,可能會對人類造成感染。
立即下載
原生動物與寄生蟲:
由前面的分析可知細菌和病毒在我們開始行動的外星殖民早期並不可怕,但原生動物和寄生蟲則否,人類沒有對這些生物的識別抗體,而且他們已經經過演化,可以對抗極端的環境,人體較高的溫度會反過來變成牠們的助力,加速生物化學反應,讓牠們的繁衍和增殖變得更加快速,因此原生動物與寄生蟲會是我們的主要敵人,好在牠們複雜的蛋白質結構也會提供弱點-無法長期耐熱,只要我們有足夠的燃料可以把所有食物都加熱、煮熟,就可以大幅降低牠們的危害。
特別來賓-生物鹼
地球上絕大多數的植物都含有生物鹼,但人類有著解毒特化的臟器群,就算巧克力、咖啡和洋蔥對貓狗來說是劇毒,人類仍能面不改色地享用這些食物,不過我們的肝臟和腎臟不見得能消化外星植物的生物鹼,因此在食用時必須小心,不得攝取過量,先少量嘗試測試身體反應,待6個小時的危險期過後,才能確認植物是否可供食用,另外一種方式,是取食不會有生物鹼的部份,例如蘚苔(需要其他生物傳遞孢子,被吃反而會協助他們的傳播所以在演化上比較不會產生毒性)、果實(本來就是要被吃)或嫩芽(剛長出來的嫩芽還來不及累積生物鹼,濃度可能會低於安全值)等
梅莉撒:「由於這是顆陌生的星球,還有很多東西可能會造成危害,所以比較合理的求生策略是模仿我們剛走出非洲的老祖宗,第一天時,每個人只吃一種食物,而且每次只吃一點,以防集體暴斃,等到6至8小時的安全期過後,再找沒有問題的食物集體享用。」
------
拉線
明明只是想寫個簡單的生物危害不知道為什麼就越寫越多變成外星求生課程了,救命,我怎麼會管不住這隻手呢...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