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想過今年會看那麼多LGBT+相關題材的電影
-沒想過看BL漫畫會胃痙孿(白話解釋胃痛)
-沒想過朋友讓我看了那麼多部電影(至少有4部吧)
-沒想到打了疫苗都沒什麼事還去看電影
-好像不意外今年打算做的事情都沒完成(4大清單)
-7月同事突然離職雖然見怪不怪但她的離開讓我措手不及
-太缺少刺激過的太安逸
另外佩服自己是把那些在研究電影或哲學的論點套用在不同的媒材上面做出不同的推論,以前沒看透的作品靠著這種方式就看透了
明年有一個新的目標我一定要達成,我續課了,然後跟日文老師說明年我會寫一本專門只記日本電影的筆記本,然後全部用日文寫相關的紀錄,有時間就從那本電影紀錄裡面推薦給老師(因為老師討厭電影2個小時太長覺得是浪費時間!),大概還會開個噗徵求大家推薦我好的日本電影。(外國電影有太多複雜的原因,尤其當該電影還沒有在日本上映我沒辦法用原文翻譯成片名給老師,日本人會聽不懂)
-漫畫部門
承上今年看滿多LGBT題材的作品,試著從百合部門與BL部門各推薦一本個人目前為止認為必看的作品,雖不知道何時會跟著ブーム改編。
-たみふる‐付き合ってあげてもいいかな (2018~ )
這本真的神,居然沒有上排行榜超不合理!從沒看過這麼透徹用不同角度去描寫戀愛的作品,たみふる最初畫這本是打算「描寫戀人交往後會發生什麼事」,是齣戀愛群像劇,整體性描寫的敘事方式,除了主角兩位是女同外,包含單戀的異性戀、羨慕的無性戀….兩人的戀情會骨牌式影響周邊的所有人。另外對於被既有的社會眼光歧視而有的感嘆,也會讓女性有所共鳴;而多方的描寫,會使男性讀這本時也會得到樂趣。由於是分手後的故事,戀情的發展方向令人捉摸不得,重新思考幸福的定義。曾在推特上看到日本女同抱怨百合漫畫不是給她們看的,那麼這一本可以滿足她們。
-PEYO-ボーイミーツマリア(2017)
應該有不少人知道PEYO就是惠口公生了吧,我是在她離世以後才得知這本作品,所以感到滿惋惜的。本作比較像是LGBT的認識入門款,沒有典型BL漫畫會有的尷尬橋段,畫風及敘事的方式都偏向少年漫畫雜誌會連載的戀愛漫畫,人物立體又豐富,主題雖非新穎,卻是我目前在該類型中最認真討論二元性別的作品。本作是老師的出道作。瑪利亞藉由戲劇表達台上與台下的演出的人生觀,為了依存而游移在兩個性別之間,非本意選擇自己的社會性別,有著不同的人生經歷。男孩成為英雄的目標,也是他的一種生存的方式。當兩種生存方式互相碰撞又彼此接納時所發生的青春故事,真的很喜歡這一本,如果老師還在世的話會希望她畫續集。
最近看BL漫畫都像是在找自己的過敏原,這本偏重劇情所以我不會胃痛。
一直覺得沒寫好,所以不停刪改,我直接放棄了~
-動畫部門
只打算選擇一部,算一算我認真看的也有只三部而已啊,今年連動畫電影也沒特別去看。
-映像研には手を出すない(2021)
總覺得也毋需多言,喜歡的女演員跟喜歡的導演開了一場狂熱者同好會,三個志同道合的女高中生製作動畫的追夢故事。題材從軟科幻延伸到了硬科幻,碩大的世界觀、想要給表達給世間的概念,光是悠游在自己想像力打造的設定中,就能得到滿足;從紙上到螢幕上、從無聲到有聲、從黑白到色彩,橫跨這些障礙後,無論觀眾是否得夠獲得滿足,光是一同體驗奮鬥的過程,就已經趣味無窮。而原作大童的性別論也是吐了好大一口氣,喜歡機械、機器人,以及缺乏媚宅的「可愛」,難道就不是可愛的女高中生?喜歡這些被當成男孩子氣的東西,就不是可愛的女高中生?只是單純追夢的熱血作品,也無關性別及長相吧,平凡的小人物追夢誌即是本作的中心思想及最大的魅力了阿。
-日劇部門
劇看的也沒有很多,還是有看到心坎裡的日劇。尤其是在這個疫情籠罩後失意的當下,戲劇是能暫時躲避現實的地方,劇裡的演出是我們嚮往恢復的日常,今年也是選了兩部想推薦的作品。
-コントが始まる(2021)
描寫年輕一代的追夢落空後失落的心聲,十分栩栩如生。對於人生無奈與愉快的渺小經歷,就因為是現在進行式,才會感到鮮明,失敗還是成功都不是人生最終的目標,金子茂樹捕捉著生活上一點一滴的況味,縱使時空跳轉,人物分支,敘述條理清晰,每一集的段子都是一個角色的回憶及故事,彼此互相影響,各自活在各自生命的喜劇之中。
-コタキ兄弟と四苦八苦(2021)
人生終究是一場試煉,而編劇野木將彿教中的四苦與八苦,轉化成生活上必經的問題。縱使優先條件不盡相同,人仍舊夾在幸福與不幸之間過日子。如小品一樣展開的每一個故事,圍繞在三個兄妹之間的生活經歷,做著在寂寞社會的當今需求而回應的特殊工作,有如鑽入社會的間隙,窺看他人/自己的生活。兄弟倆觀看/協助面對這些問題的同時,最終也會遇到屬於自己的難題,學會在這樣的人生百態中得過且過。
-電影部門
如果只推薦一部,馬上想到的作品。今年總片量應該會少於100部吧,大部分時間都花在日本電視節目,加上寫日文作業的時間也比較多,除非有特地去影院,不然看的速度變得超緩慢,今年會另外記所看的女導演作品一覽。
-穆罕默德·拉素羅夫-無邪(2020)
Mohammad Rasoulof THERE IS NO EVIL(2020)
由4個不同短篇而成,用4個人物角度做出不同抉擇後的故事,講述無情的伊朗死刑體制對人民造成的影響。導演本身表達反對立場十分強烈,基本上這部電影本身幾乎成了導演政治訴求的工具(也因此片拉素羅夫仍在獄中),不過身在台灣的我們,可以從4個角度重新思考「死刑」該不該存在,而「廢死」是否會讓我們身處的社會更加進步。而電影當中極端的道德脅迫與政治壓力,導演是否有誇大其詞,也無法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