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聊]
終於有假可以放,來聊聊前陣子炒得沸沸揚揚的「移工變移民」吧...
我們的島會變成移工島嗎?
這些移工會把我們的工作搶光嗎?
我覺得某些人似乎有點誤會...
latest #17
首先,在切入這個主題前,大家要知道所謂「移工」到底是指哪些人?
依據現行法規,外國人除非符合某些條件,才能在台灣自由找工作。否則其工作內容,不可以超出就服法第46條1項1到11款規定。
而這11類工作中,第8款到第11款被劃歸為「藍領」;分別是漁工船員、幫傭看護、產業勞工、翻譯或廚師等。來台從事這些工作的外國人,才是我們要討論的「外勞」、「移工」。
只要稍微翻翻就服法,就會發現這些移工受到的拘束,比其他外國工作者來得更嚴密。除了不能任意轉換雇主、工作等事項外,最重要的是,無論他們在台灣工作多久,都無法取得居留權。
依據現行規定,產業移工在台最多12年(看護則是14年),無論你為台灣付出多少、不管你與這片土地多麼密切,都必須返回家鄉。也就是說,他們的身分與其說是「移工」,不如稱為「客工」──你不過是來台賺錢的過客,逐客令一下,隨時都得打包走人。
與此同時,就服法第46條1項1到7款,像是美語老師、企業員工等,被劃歸「白領」。台灣為這些人制定了外國人才延攬雇用法(外才專法),該法降低居留門檻,提供更快的申請健保時間、教師保險與勞工保險,開放這些人的親屬更自由地來台探親等福利。積極地希望他們能落地生根。
從法制面上,我們就可以發現我國對這兩類外國人有明顯的差別待遇。這背後反映出一種思維──就是積極吸引「高級專業人才」、保守引進「補充性低階勞動力」。
這種思維並沒有錯,沒有國家不希望自身的人口素質向上提升,同時還要小心避免國人的工作被搶走。但其也存在一個明顯的誤區──究竟「專業」的標準在哪裡?難道在傳產、長照、漁撈與其他領域打拼數載的移工,他們就不是專業人士嗎?
況且,當日韓、紐澳祭出相對優惠的措施來搶人時,若我們仍抱持著「移工是補充性勞動力」、「防移工甚於防賊」的思維,那麼數年後,我們的已然缺人的工廠、建案、漁船,是不是會面臨更嚴峻的困境?
所以政府才會於近日研擬,要讓工作期滿6年 + 具備一定技術 + 薪資達一定水準的移工,真真正正成為「能移民的勞工」,去彌補少子化與缺工的現況。
而且這並不是什麼急就章的政策,也不是為拚「新南向」而大開方便之門。實際上,早在民國107年,相關政策就已寫入國發會提出的「新經濟移民法草案」中。然而隨政院人事更迭,法案數度叩關失敗,最終淡出民眾視野。所以當相關政策再次被提起時,才會有人覺得「媽的這又是啥碗糕?」
所以說,這些政策推行後,我們的島會不會變成移工島──不會,因為移工要取得移民資格,有工作期間、薪資水準與技術評量等限制。
那麼,這些政策實施後,大批來台的移工們會不會把我們的工作搶光──大概也不至於...
在眾多移民理論中,有個理論名為「雙重勞動市場理論」,亦即一個國家的就業市場,可以分為上層技術密集與下層勞力密集兩邊,當全國人民都傾向進入上層市場時,下層就業市場開出再優渥的條件,也很難找到勞動力,此時就需要外來的勞動者進行填補。
缺工與少子化、其他國家的搶工大戰,都是迫在眉睫的事情。在我們孜孜矻矻懇求高階人才留在台灣的同時,如何令優秀且有意願留下的移工成為國家的中堅力量,也同樣重要。
相信沒有人希望已經躺在政院快5年的法案,又再度被擱置吧?或許此時此刻,正是大家能好好坐下來冷靜討論的時機。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