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瀑布》,思考一下關於故事中象徵物的處理
latest #8
故事中充斥著各種「瀑布」的處理,像是故事的色澤,還有在最後一段家中/山中也是用畫面來切換
但最有問題的是,為何是瀑布?
透過母親的嘴,的確提出了瀑布的聲音
但故事裡並沒有呈現出瀑布之於角色,究竟代表了什麼,以及非瀑布不可的必要
如果是角色滿到溢出的情感,看起來似乎很合理,可是故事中的角色其實是很扁平的,讓角色的情感其實很空虛,而且都是在意料之內
立即下載
象徵物的問題——如果象徵物本身沒有核心,或核心是很陳腔濫調的,不斷充斥的象徵物能夠帶給作品什麼嗎?
難道是要扣題?的確是扣得到題,然而象徵物的目的只是為了這樣,還是掩飾不了當中的空虛
有種為了象徵而象徵,沒有把象徵所需要的故事厚度撐起來,角色說轉變就轉變、突然的生氣就生氣,角色本身的展演都不夠,情緒與塑造只淪為導演的提線木偶
‎在 Apple Podcasts 上的《帝國大學臺灣文學部》:EP035:你不尷尬,尷尬的就是別人😒😒...可是我很愛浮誇ㄉ謝盈萱ㄟ,《四樓的天堂》有內斂很多了,但《四樓的天堂》還滿糟的

楊雅喆的(老)政治正確目前我也還ok,楊雅喆我自己覺得最大的問題反而是元素塞太滿,但沒有足夠的篇幅順進故事裡。剛好跟《瀑布》類似,只是《瀑布》是劇情都那麼空了,你怎麼不試著把那些陽具元素在故事裡好好地合理化呢?

《孤味》對我來說最大的問題是,和解的點沒說服到我,劇情偏平淡但可接受
《我們的青春在台灣》超無聊,根本看不完
《瀑布》結尾的莫名抒情、莫名的文藝腔,好像也是台灣很多作品的通病🤔

看《滾滾紅塵》的時候,大概中間開始沒辦法有足夠的現實把浪漫撐起來,連用「想當然爾」都快沒辦法說服自己的程度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最後的文藝腔台詞也很糟,其實就一句「干你屁事你以為你是誰?」就夠了,沒必要把台詞講這麼文謅謅
對白部分媒介的因素也影響很大,《瀑布》如果是小說可能還不會這麼糟(但不可否認的是,那依舊是糟糕的對白),舞台劇的話可能效果比較好

之前看川端康成的小說改編的電影,小說的對白雖然莫名奇妙,卻可以融入故事裡不會太突兀,台詞原封不動變成電影後,簡直是笑話

《偶然與想像》也是對白密度很高的電影,甚至是靠對白推動故事,可是除了第一則故事的對白太村上春樹(能理解)外,其他都還算合理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