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影の思】
連假時看公視紀錄片《尋找蔣經國》,發現蔣經國從內心底層具有關懷社會底層人民的艱辛、樂於與人民站在一起努力的情懷,非常感動。片中探討蔣經國的治理模式的來源與實踐經過,小蔣在大陸的兩次治理經驗——贛南和上海——都有濃厚的蘇共色彩,諸如善用宣傳與人格魅力凝聚人民的喜愛和信任、制定非黑即白的規則並以強硬手腕執行。
小蔣在贛南時,因為背後有蔣介石撐腰,所以即使手腕強硬仍頗有成績,直至紀錄片拍製時,贛南當地仍有不少人民感懷其政績。但上海的經融改革一役,則因為最終無法撼動國民黨內不受控制的保守勢力,因此慘烈收尾。影片據此強調小蔣此時「以個人喜好為依據,不以法治為基礎」的作風,以及「性格過於浪漫、不切實際」的性格。
這樣的人格特質者,卻由於其身為國民黨最高領袖之子,而必須遷就國民黨政權內、外部種種現實層面的問題,包括來台後為避免共產黨與反政府勢力串連而進行的特務工作。儘管如此,還是能看出小蔣身為政治家的擔當,使在他任職總統期間面對政權存亡的危機下,做出了對臺灣相對好的抉擇。
蔣經國的人生故事,激起我共產主義的更深的思索。不難想像共產主義關懷社會底層農工的出發點、與人民站在一起的特質,對底層民眾和具改革社會志向者的強烈吸引力,不過實踐的方法和邏輯卻大有問題,導致現今國際社會對共產極權的非議。
這讓我聯想到法國大革命時期羅伯斯比以自由為名的恐怖統治,一查之下發現史學家普遍也認為兩者確實有關聯。目前的思考駐足在一篇The Economist 文章提出的議題上:「政府如何在尊重個人權利和社會整體利益之間取得平衡?個人如何在服從多數人意見的同時仍然保有他完全的自由?甚至,究竟什麼是真正的自由?」
回首法國大革命 | 任孝琦 | 遠見雜誌
不過目前更想對共產主義治理的心理邏輯了解得更深入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