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貝法爾斯特》是 Kenneth Branagh 的《羅馬》絕對不是一個公平的比較,這是完全兩部不同主題的電影。
latest #8
說是《羅馬》,我覺得他更接近《美國女孩》。雖然不知道到底是不是受到《羅馬》的啟發,但我不覺得 Branagh 有意去處理這麼大格局的世代面貌,北愛最多只是一個背景設定,可能多少旁敲側擊一些議題,但終究還是背景,重點仍是在這個家庭,或許是 Branagh 做不到,也或許是他根本沒有打算去做。
看完《貝爾法斯特》後我一直在回想《羅馬》中孩子們的面貌,但我真的想不起來,即使當時在大銀幕看了兩次也非常喜歡,但我腦中只剩下女傭的面孔,甚至媽媽的樣貌都不是那麼清晰,從這裡我就可以自我斷定這是兩部不同取向的「童年回憶電影」。
《貝法爾斯特》終究是以通俗的方式訴說家庭,講北愛與英國的愛恨情仇,講身為北愛人的身分認同與家歸何處。剛好上週末都在看羅卓瑤,尤其是《浮生》幾乎可以完美與《貝法爾斯特》對照,北愛人就像是香港人,一個是面對北愛問題、一個是面對回歸中國,在這個動盪時代下,他們何去何從?他們究竟是哪裡人?哪裡是他們的家鄉?還是家人在一起就有家?
我不了解歷史,所以一開始對於宗教的問題我也跟 Buddy 一樣覺得太多神了一時轉不過來,但真的到中後段之後覺得那不重要了,那只是一個起因,重點仍然是在這個家庭身上。
《貝法爾斯特》中後我真的是看到眼眶沒有乾過,好像當初看《美國女孩》的感覺。可能多少跟生活背景有所連結,總是缺席的父親、拉拔兩個小孩長大的母親,一切爸媽的爭吵都歷歷在目。
很喜歡《貝法爾斯特》,已經打算二刷(不知道有沒有機會二刷)。
說是《羅馬》,《貝法爾斯特》和《游牧人生》更接近。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