諮商與Ds的異曲同工之處
最近在學習諮商的課程,雖然不是本系的但對心理學、諮商輔導還是有著滿大熱忱,想到前幾天學習的內容是講諮商歷程:
(葉根 Egan提出的諮商階段)
1、諮商前階段:
目標:建立關係。
諮商員之技術:在行為與心理上同時對當事人做到專注之地步,主要是使用傾聽 的技術。
2、第一階段
目標:
諮商員方面:反映(對當事人所述做出反映)
當事人方面:自我探討,發掘哪些行為造成無效的生活或困境。
第二階段:
目標:
諮商員方面:統整性的了解。
當事人方面:動力性之自我了解。
第三階段
目標:
諮商員方面:促成行動。
當事人方面:採取行動。
這邊動力性之自我了解我想應該是指自我決定論(英語:Self-determination theory,簡稱SDT)又或者比較常聽到的所謂「自我覺察」,重點聚焦在個人激發與自我決定
諮商者不幫當事人做決定
而是引導當事人探索與釐清自己的想法
雖然不是說所有的Ds關係都是這樣的模式,還是有關係是Dom幫sub決定事務啦(那也滿浪漫的哈)
不過類似諮商歷程的模式是我所喜愛跟嚮往的方向,就像平常主人帶著狗小姐,主人總是在詢問狗想要什麼?喜歡什麼?希望怎麼做?主人從不主動幫狗下決定
對了,突然想到一點,在專業倫理上諮商師與當事人並不能有這個角色之外的其他關係,意即離開了諮商場所就互不干涉,但在Ds關係中Dom與sub的靈魂是緊密相連的,就像鑰匙與鎖扣兩者不可分開,雖表面上看似Dom是諮商者的角色,但在Ds的關係中其實是雙方彼此療癒、治癒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