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ma
3 years ago
【閱讀の思】
看了半本《馬橋辭典》,已經感到收穫足夠多。加上最近英文的loading頗重,我需要讓專注力更簡化,以回到法律課程上,所以決定在此end這場fantasy journey。
latest #8
Emma
3 years ago
作者從一個個小詞條出發,挖掘詞彙背後的故事,並擴大到馬橋人民的感受、認知與記憶,使詞彙充滿無比的意義深度。在物資與教育皆屬貧乏的鄉下地方,想必有不少殘酷的事情,但韓少功不像蕭紅的《生死場》,以疏離的眼光寫盡現實的悲催。他筆下的馬橋故事,一個個帶著略為誇張的戲劇性幽默,並且結束在作者不失同理又十足理性的評論中。他在敘述事件時發揮小說家的長才,分析時又像個客觀精確的人類學家。以下略記幾個令我想像力大開、流連不已的部分:
Emma
3 years ago
一、「醒」與「覺」的對義。在馬橋人看來,蘇醒就是覺醒,睡覺倒是聰明,這是馬橋人從自己的經驗出發,在語言中獨具一格地運用蘇醒和睡覺的隱喻。「醒」來自於馬橋先人對屈原來到羅地後,精神失常狀態的評價。作者漂亮的寫道:「馬橋人對『醒』字的理解和運用,隱藏著先人們對強國政治和異質文化的冷眼,隱藏著不同歷史地位之間的必然歧異。以『醒』字代用『蠢』字,是羅地人獨特歷史和思維的一脈化石」。
Emma
3 years ago
聰明與愚蠢的兩極,不同人的不同角度之間,有時隱含著人生實踐經驗中,價值觀的重大翻轉。再次引用作者漂亮的說法:「尤其是人間一幕幕辛辛苦苦的鬧劇終結之後:大躍進,反右傾,『文化大革命』⋯⋯人們太多太多的才智成了荒唐,太多太多的勤奮成了過錯,太多太多的熱情成了罪孽」之後,在苦痛之上,被迫擴大眼界格局後的領悟,這是光識語言的人所看不透的。(這是我最近體會到的事情QQ)
立即下載
Emma
3 years ago
二、作者在書中也處理到人們對時間的感受,以及歷史認知不同的現象。人的時間只存在於感知之中,而問題是,人的感知各有不同,就是同一個人的感知,也會隨著時間和情境變化而不斷改變,形成人們對過去經歷的不同觀感。「我們甚至會覺得以前的某次痛苦經歷美妙無比,因為我們已經成為了遠遠的回顧者,不再深陷其中。我們不再痛苦而只是觀賞痛苦。」
Emma
3 years ago
在〈一九四八年(續)〉這篇中,光復和兒子對於往事感受的錯位,呈現地非常精彩。

光復:「光復像很多人一樣,以為他的苦難經歷能夠被任何人同情。時間所定型的一切,可以像博物館的珍貴文物一樣原貌長存,舉世公認。他沒有料到,時間不是文物,他與兒子也沒有共用的統一時間。」

兒子:「他並非仇視過去,只是仇視現在的過去,即仇視這個陰暗傍晚父親嘴裡充滿著訓斥、苛責、自以為是氣味的過去,那個奪走他半瓶汽水的過去。」
他們的爭吵,使他們之間包括一九四八年在內的過去斷然分裂,再也難以彌合。
Emma
3 years ago
簡言之,認識歷史需要感受的媒介(其實認識任何事情都是如此)。這讓我聯想到臺灣推動轉型正義的近期問題,我總覺得他們需要新的行銷說辭,新世代能夠與此連結。說不定對新世代的人們,應該訴諸理性公民的姿態,吸引他們參與推動社會轉變,而不是過去的仇恨。
Emma
3 years ago
三、還有很多令人驚豔詞意解釋,如「嬲」是古代母系社會尊重女性身理特點的背景下,發展出的女性語言。人們看待生理需求,是如合被「下」的意思軌道所侷限。
Emma
3 years ago
大概先這樣了~呼~睡覺去(sleeping)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