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念)
微博有感。
有時候會想,當我們在指責(?)不該將一個作品原有意義任意塗抹上自己色彩的時候,也許也是一種傲慢?
所以我不滿這首歌被氾濫用於鼓舞人類從挫折中拼搏的故事,不是因為這首歌有多高貴不能被再詮釋,只因為這不是一個概念。
但是這樣的反感也僅只代表我個人,我悲傷於這件事的炒作翻騰,卻無法對性別議題的爭論回歸本質,成了「攻擊順性別歌手」的「話柄」。
我也想知道,選秀節目裡多次使用這首歌時沒被抨擊,卻是這個時候被鬧特別大,不管是哪方在炒作,我都感到悲哀。
但我還是希望大家在看待在特定民情下只能被閹割的歌詞時,能夠多去瞭解那些曾經遭受痛苦,現在也仍在各種社會角落獨自支撐或是蜷縮的花。
只能說⋯不知道為什麼他們要拿一首最不適合在那個社會制度下探討的主題來做改編,甚至改編的概念連邊都沒擦到一點,以至於又被拿來利用炒作。
但也很欣慰有一個自己關注的樂評博主將這首歌的故事背景及相關創作意涵、原唱者的想法述說出來,至少能讓部分的人知道這個被認為是社會中所謂的少數群體,他們所發生過的困難與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