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夏民:生命是透過各種排練、劇本,每去詮釋一次,都是把核心的外在阻礙消掉一點,最後才能夠接近核心。
盛浩偉:我們都很羨慕妳可以採訪到濱口龍介。
(笑死真的)
我發現我現在已經有點看不懂我ㄉ書單ㄌ這就是濫情ㄉ後果嗎
那我要重新建一個書單ㄇ還是
「劇中劇、車中對話、自我覺察、關係中的裂紋、人與人的距離、日常的靈異感、喜劇感、黑暗的救贖」聯文這樣歸結濱的電影元素。
用東出昌大切入,帶到高槻跟《偶》的教授,再提及濱口據說很在乎很欣賞東出昌大。覺得這樣寫好妙,好喜歡。
其實看了一堆濱濱報導跟訪談他喜歡的導演跟電影跟劇場相關的東西好像也都聽得差不多ㄌ但實在是百看不厭
「人們對情感關係懷有無暇的幻想,偏偏情感裡最不缺的就是瑕疵。天天都有緋聞外遇,大家還要忙著假裝稀奇。這麼說來,是什麼讓人不計代價的粉飾太平,就是什麼阻隔在我們之間,讓人無法真誠地互相瞭解。」
「尷尬是他突破心之障壁的利器。一句話拋出,氣氛降至冰點。雖然有人會翻臉走人,但在那時刻現場會有一種凝聚力,大家突然露出某種超越日常的表情,好像每個人都動了一下真心,又不知如何是好。有如用皮膚去摩擦刀鋒邊緣。」
「『比魔法更虛幻的東西』大概不是單指愛情,而是驅動整套人類行為的動力機制,嫉妒、自尊、傲慢、屈辱、依賴、遺憾、恐懼或愛,換言之,心裡的小劇場。」
「明明只是你腦中的想像,只能用言語模糊地捕捉,卻又真實到主宰你人生所有。」
「入戲太深,面具都黏在臉上了,連自己都想不起來哪一張是原來的臉,甚至是,究竟有沒有所謂原來的臉?然而,要從這種困境脫身,方法竟然也是表演。
表演可以用來隱藏,也可以用來揭露。」
濱濱退回袁「揣摩珍妮絲如何飾演葉蓮娜」的文件,叫她按照本心寫一份「如何飾演葉蓮娜」的版本。
啊啊補充前面讀本,來自尚 · 雷諾瓦「義大利式彩排」,濱濱希望演員抵達無意識的場域。
尚 · 雷諾瓦 說預先放入感情的這種刻板處理會導致矯情,是「已經被嘗試過的陳腐表現」。
濱在做的事:讓真實與再現無限接近,卻不能劃上等號。
質疑語言是否能夠溝通,卻同時說,需要經過無數排演,才能講出真心話。
在日常的互動裡,一回過神已站在崖邊,瞳孔放大,缺氧的懸止感。
幽靈般的纏祟、瞬變的人心、堅決的背叛,逮住一道裂縫,霎時全溢出了螢幕
高槻狀似輕浮,實則天真,比起嫻熟倫理,價值觀像水泥塊一樣的世故之人,更有潛力挖出真實的自我。
好像被催眠了,覺得那就是日常,並深深絞進自己的生活經驗中
或者真實感是來自於,那些足以毀滅現場的話語,都是早已在我們心裡跑過一百次的謎之音。
天天都有緋聞外遇,大家還要忙著假裝稀奇。這麼說來,是什麼讓人不計代價地粉飾太平,就是什麼阻隔在我們之間,讓人無法真誠地互相瞭解。
人在關係裡受傷時,是受到對方傷害,還是受到自己的想像傷害?
入戲太深,面具都黏在臉上了,連自己都想不起來哪一張是原來的臉?
睡著也好醒來也罷的小說原著中女主角朝子是拍照的人。想看原著。
朝子看似是順服命運聽憑他人的性格,實際上卻擁有裝載所有人的能量。
談濱口同期日本導演:311災害內核。不一定是直截的反核電影或海嘯災難片,時常有超現實成分的浪漫怪談。
《La Direction d’Acteur par Jean Renoir》1968:本讀。
Howard Hawks《紅河谷》:克制電影語言技巧,極少量特寫,演員演出帶著獨特節奏感。
Laurens Van Der Post《種子與播種者》
>青山真治 沒寫名字可能是同名電影(加入幽靈活屍元素)
Ludmilla Petrushevskaya《深夜時分》《異度花園》等等著作
鄧九雲的連文連載真是超好看,我最喜歡體內怪獸會自己死掉的那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