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ーдー)
3 years ago @Edit 3 years ago
latest #17
(ーдー)
3 years ago
心理學家Harriet Braiker寫過一本書,叫《討好是一種病》(The Disease to Please),她在書中提到:

「關於討好有一個很大的誤解,很多人會覺得它是一種良性的心理狀態,畢竟看起來,被當做好人總是不錯的,但實際情況是,很多討好者,已經不是簡單的取悅他人,而是無法控制地討好他人,下意識地犧牲自己,甚至對來自他人的讚賞和認可上癮。」
(ーдー)
3 years ago
但,討好型人格最可悲的地方就在於——你的討好不會換來任何人的珍惜,甚至還會讓人討厭。
立即下載
(ーдー)
3 years ago
「愧疚是最大的負能量。」

不管你對別人還是對自己,你心懷的愧疚永遠是最大的負能量。

換位思考一下,你喜歡聽人一直道歉嗎?

明明不是什麼大不了的問題,如果有人一直對你進行道歉轟炸,你肯定先是愧疚,進而感到負擔,最終都會想對這種人退避三舍。
(ーдー)
3 years ago
因爲你知道,和這種人根本就不可能存在平等的交流。
過分的懦弱其實也是一種道德綁架。
(ーдー)
3 years ago
從來不發脾氣不是因爲你情商高,脾氣好,而是因爲你不敢發脾氣。
(ーдー)
3 years ago
松子說,「生而爲人,對不起。」
這句對不起是對那些曾經關心、關愛她的人說的,但更是對自己說的。
她這一生,最對不起的人其實是她自己。
(ーдー)
3 years ago
很多人都說松子無腦而且很蠢,爲了迎合別人刻意改變自己,歸根結底還是松子內心的自卑感在作祟。
(ーдー)
3 years ago
阿德勒說:「我們總是會遇到無數我們無法克服的難題與障礙,但這一切,並不能成爲你自卑下去的理由。沒有人能夠長久忍受自卑情結的侵擾,還會因無法承擔內心的壓力而走上極端,只有克服自卑,讓自己強大起來,才會成爲真正的強者。」
(ーдー)
3 years ago
看過《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後,內心久久不能平息;腦海里縈繞著的是松子那倔強的眼神;那句反反覆覆出現的「生而爲人,我很抱歉。」
(ーдー)
3 years ago
魯迅先生曾經說過:「所謂悲劇,就是把美好的東西毀滅給人看。」《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中,導演對於松子的安排就是這樣。
(ーдー)
3 years ago
「童年陰影」是心理學上公認的事實存在,童年經歷對一個人的成長影響是巨大的,然而,童年是過去是昨天,如果沉浸在痛苦中,把責任都推給「童年陰影」,就是拒絕長大贈與的禮物。
(ーдー)
3 years ago
https://images.plurk.com/12Wp4KchhxhI5S4PRJqcrS.jpg https://images.plurk.com/bf5w3bOfqrcl7mIwBEyAf.jpg https://images.plurk.com/5wchhJ5GwA9VDgvUS0YZIK.jpg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