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順其寶貝
3 years ago @Edit 3 years ago
已經聽這個podcast好一陣子,每一集都使我焦躁。(當下)
她總是在哭、她總是透過聲音刺穿我,我拒絕共感、拒絕沈溺、拒絕思考她提出的觀點(儘管我已經被迫開始思考)。
無順其寶貝
3 years ago @Edit 3 years ago
我驚覺自己在書寫的過程裡,非常愛使用「時代」這個詞。沈思了一會兒,阿,真不負責任,我對我自己說。
無順其寶貝
3 years ago @Edit 3 years ago
集體性的疏離,越來越個體的模式,大概是受害者同時也是加害者吧。難以規避掉責任,我得要為我自身的孤獨負起一點責任,即便我並不是如此深受其擾,因為我已經病態地習慣這個感覺,甚至沒有感覺,這才是最使我抗拒思考的主因。(思考是很赤裸的)
無順其寶貝
3 years ago @Edit 3 years ago
又開始發散,凌亂記下節點再說。
無順其寶貝
3 years ago @Edit 3 years ago
聽的時候猛然想起一件使我困擾的事情,有鑒於自己愛的語言是身體的觸碰為首,需要感受愛卻又極力抵抗我不認同的愛(身體上不認同,詭異)。能夠為之的人少之又少,想起上次被一個朋友擁抱我愣在原地嘴巴直喊:好了...好了...我要死了。尤其是女性朋友,讓我很恐慌。
到底這件事需不需要練習?練習接受我身體(而影響心理?)(還是其實是反之?)抗拒的愛。《壁花男孩》裡都說了‘’We accept the love we think we deserve.‘’ 或許我根本沒有真正接受,那些使我身體僵硬的觸碰,那些我無意識抗拒的愛,不覺得自己被愛的愛。
既感到興奮又討厭,我正在朝向接受自己複雜的多面性的道路,連這些路上都是那麼多個節點的無限分支,我永遠都不會理解自己的。
但我怎麼地在笑,真是抖M。
無順其寶貝
3 years ago @Edit 3 years ago
Joachim Trier的作品我最喜歡的其實不是《Oslo, 31. august》而是《Louder Than Bombs》。如果勢必得二分悲觀與樂觀,我想我已經有答案。
這話說6月也過了一半,意思是今年又默默的只剩半年。離開現在的環境一直在我的選項裡面,PCW問我要不要去唸書,我說我不喜歡攻讀學位。我喜歡到處瞭解新東西,卻對學制提不起勁。明年抽籤真的會抽到我嗎?沒抽中又該如何走下一步?抽中的話我又該怎麼辦?未知的事情太多了,我好像除了繼續讀英文以外沒有其他辦法了。
下班—騎半小時去吃拉麵—爬象山半小時(?)—看北影
(希望不會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