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ages.plurk.com/60v7spl5t7h8Qjrw6uYD33.jpg
latest #7
(先聲明圖文不符)
Анастасия 🔮
3 years ago @Edit 3 years ago
在連續兩個禮拜的中研院面試之後,大概對於自己研究的能力還有研究的題目有了一個大致上的認知。除了能力真的很不夠之外,另外一個值得注意的就是閱讀量不足的問題。今天的老師跟我說現在的學生很多時候底都只有薄薄的一層,或者是根本沒有認真去鑽研一件事情。

重新回顧自己大學時受到的學術訓練,嚴格來說自己根本不算是會研究。儘管修了系上研究方法的課,也寫過很多課堂報告和提出不少研究計畫大綱,但實際上真的有能算是個研究的真的很少。

而且其實自己的研究方法還有寫報告的技巧基本上都是自己學的,靠著閱讀研究方法,還有跟學長姐詢問問題、自己向教授請教還有交流。但總歸一句還是不夠紮實,而且也不夠嚴謹。
Анастасия 🔮
3 years ago @Edit 3 years ago
原本一直以為在大學期間我已經做了很多努力了,但似乎還是不夠(或者說總是有不足之處有待改進)。而且一開始的方向似乎就有點錯誤,但就過去就過去了,接下來就是好好努力就好。
立即下載
另外一個值得反思的部分是到底對於一個碩0的要求到底是什麼?在進到研究所之前,一個合格的碩士生需要具備什麼能力?大學要如何學習,如何選課?

更深度地去思考,也可能是大學的角色是什麼,雖然很多人都會說大學不能是職業訓練所,而是學術研究機構。但面對現實仍有許多需要妥協的部分,畢竟不是每一個學生都有成為學者。
講著講著又回歸到了系上同學和教授時常一直爭論的一個問題,就是到底要如何培養一個本系學生?我們對於學生的期待是什麼?是每一個人都要有紮實的訓練?還是說只要能畢業就好?或者是能不能提供想要做學術研究的學生足夠的過程與訓練?做好系上就業與學術分流?
Анастасия 🔮
3 years ago @Edit 3 years ago
就個人經驗來講,我不覺得哪一個一定是好或者是不好,就到底大學是學術機構或者是職業訓練所。有時候介在兩者之間可以提供學生更多的選擇權,也可以讓生涯發展更為彈性不會受制於單一選項。

但可惜的點就在,我認為系上可以獲取有關學術訓練的課程或資源對於一個真的有心想要往學術走的學生還是太少了,以致於即便學生有心,多數時候仍會面臨力不從心的問題。

不知道我算不算一個例子,但就研究方法這部分我真的大部分時候都是自己學的,不是老師沒有教,是在面對那麼多有不同考量的學生,到底要如何拿捏研究方法教的深淺,還有對於研究報告的要求,可能對老師本身就是一個難以解決的問題。所以似乎也不能太苛求什麼了吧。
另外還有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就在面試的時候,面對的通常都是一個已經做了二三十年研究的教授,這時候身為一個碩0新生,不足也是正常的事情畢竟我還沒出生之前教授就已經在寫厲害的研究報告了,所以需不需要太苛責自己真的沒有能力?我覺得好像也不用,但是要努力學習這件事情是必須的。

最後回到一開始的面試,隨然要幫自己打分數肯定是兩次都不及格(第一次雖然聊的很開心,但很可惜研究方法和領域不對;第二次是整體表現都不好加上我真的覺得遇的厲害的研究員,我直接下去)但從這兩次面試裡,大概知道自己有多不足,以後可以怎麼努力,還有要如何調控自己的時間,這些是我未來能夠努力的地方。

以上,雖然聽說第二個教授有要用我,但是不知道到底是我聽錯還是只是暫時的,就先努力一下,至少努力過後的失敗比起沒有努力而錯過還要好。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