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電影也是一種ROCK!
原來老師的弟弟是編劇ㄚ。偷偷去查了發現得過好多次台北文學獎,台北文學獎真是我覺得我還需要好幾年才有機會拿到的獎項,聽了有點挫折。因為我如果也得台北文學獎(甚至是好幾次)的話應該會很開心、覺得自己很棒的,可是這樣都還是可能遇到要花五年才能賣掉自己的劇本、最終票房成果也沒有很好的情況,就覺得有點沮喪。
最近有在上編劇課,遇到最大的問題其實是不善於讓自己的東西看起來有趣,尤其是只從片名或故事大綱看起來就很有趣。但那大概是才華跟努力問題。ㄏ。
常見解方:
借重人脈、發展人脈;
發展出經濟、代理制度;
透過比賽;
促進劇本資訊流通;
建立原創劇本平台。
agent:談生意,中間人for篩選媒合議價,法律專業居多。
manager:協助ㄋ整個創作生涯規劃,往什麼方向走,改稿之類ㄉ。長期關係。
假設ㄋ是一個電影製片,從一份劇本投稿中,你會接收到哪些資訊?
:
劇本內容、故事、角色
誰是編劇、過去的作品和票房記錄、是否曾得獎
誰轉介的案子、誰是經紀人
類型
logline
故事ip的既有成績、名氣、網路聲量
Soft Information
(Stein 2002)
這個資訊內容的真實與否只有當事人知道,也難以被分類。
(Rajan et al. 2010)
可以意會難以言傳的資訊。
(Goetzmann et al. 2013)
軟資訊是轉述給別人成本過高的資訊。
(沒有辦不到的事,只有成本過高的事。)
hard information
量化的、客觀的、每個人看到的東西都一模一樣的資訊。
用金融例子來解釋軟硬資訊:
今天要跟銀行借錢,銀行(債主)要考量ㄋ的還款能力。看ㄍ抵押品、信用、專利之類ㄉ。
Revenue Figures v.s. honesty
小銀行(地方合作社比較可接受軟資訊,大銀行仰賴硬資訊。
資訊不透明的公司很難跟大銀行借錢(例如shein?)
前提是,展覽跟比賽的評選必須和市場高度一致,才能發揮篩選功能:展覽和比賽也需要花時間建立信譽。
高概念 high concept
logline
一句話介紹故事在講啥
tagline
一句吸引人的文案
「你是忘記了,還是害怕想起來?」
好的logline必須滿足:
必須介紹故事在講什麼、誰是主角;
要有反差性、點出衝突在哪裡;
要能帶出畫面上的想像;
要能暗示製作預算有多少;
要能跟片名相輔相成。
The pricing of Soft and hard information: economic lessons from screenplay sales
大工作室比較愛資歷更豐富的編劇以及更短的logline(資訊硬)。
外部價值:一個編劇的外部價值從事寫劇本以外的工作可以有多少收入
天才編劇外部價值Rh
平凡編劇外部價值Rl
Rh>Rl
E[v]所有想當編劇的人所創作的劇本的平均價值
其中天才編劇佔比m
平凡編劇佔比1-m
平均價值E[v]=mVh+(1-m)Vl
假設一:賣家市場
編劇人才稀缺
編劇費w等於「電影監製預期聘到的編劇所能創造出的價值」
假設二:劇本加值高於外部價值
Vh>Rh>0
Vl>Rl>0
假設五:天才編劇足夠稀少
m很小(m越小E[v]越小)
以至於Rh>E[v]
如果電影監製無法辨別編劇的程度,他們隨機聘的編劇能為公司創造E[v]的價值。
因此,電影公司最高願意出的編劇費w=E[v]<Rh
到最後只有平凡編劇想來寫劇本。
會這樣是因為電影公司最多只願意出編劇費w=Vl,而此時編劇費比所有想當編劇的平均價值還要低。
「出香蕉,只聘得到猴子」
但提高編劇費,監製沒有能力辨別天才還是平凡,最後的平均素質會導致賠錢。最後就還是降下去。
這個現象稱為逆向選擇(adverse selection)
"The Market for 'Lemons'(二手車市場裡面的爛車): Quality Uncertainty and the Market Mechanism" by George Akerlof
二手車市場有這個現象,因為年輕留學生開個十分鐘很難辨別車好不好,導致買家只願意出一點點錢,又導致二手好車車主不願賣。
後來有些方法是可以給保證,兩年內壞掉保證維修,來保證你的車是好車(壞車就不敢保證);
另個方法是二手車商品牌,講究誠信。
但大家都有s,天才編劇明明寫得好,實領卻跟平凡編劇一樣。
市場上仍然天才平凡混雜。
不過在政府補助之下,至少天才編劇願意來寫。
天才的作品被排出來之後,會被看見,大家開始辨識他們。
隨著時間流逝,產業內的天才應該會越來越多。
模型出發的解方:
①影視製作人要自己練出辨別劇本好壞的能力,設法建立篩選(screening)機制。
②高素質編劇可以主動累積特定學經歷來傳遞訊號(signaling),證明自己很優。證明自己特別又有能力。
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