糸召王俞 ඞ
3 years ago @Edit 2 years ago
雖然我覺得我在文字上不夠邏輯(實際上學科上我邏輯真的不好),但我時常想鉅細靡遺的描述我的情緒,或者準確的說是我的內心。也許不只痛苦也有快樂,畢竟我不會一直意識到自己原來在苦難裡,當中還有許多期待期盼和欺騙自己的機會。
不過花費太多時間在考慮該不該說什麼、該不該這樣說,實在消耗我太多精力,時常只是和別人對話一小時,就精疲力盡。但我清楚不踏出外界的又無法滿足我急迫需要滿足的好奇,為此我必須探索,必須冒險。
這時,我會暫時呆坐在自己的舒適圈,從俯瞰的客觀看來,我就像什麼都沒做的懶惰,而我內心的波濤洶湧,不會被察覺,連我自己因為看不見而引起對自己的恨意。
掰噗~
3 years ago
No good, Bob (nottalking)
糸召王俞 ඞ
3 years ago
是想竭盡所能的透過文字傳達,除了不擅長說話外,也因為閱讀文字能被反覆咀嚼,而我在寫字的過程中也能回頭反覆修改。不過在對話上就得再以精神交換時間,對話的熱度都被我這多慮多疑的性格給澆熄了。時常因為這樣錯過關鍵時刻,偶爾也會這麼想,我大概得裝的自己又聾又啞,才會過得比較安穩。但也只是平穩而已,永遠沒有開展的可能性。只好寄託於字裡行間,對著不知名的對象祈禱,祈禱能被看見。
就算光是閱讀都能被想像出我對這慾望行乞的動作,在泥地中緩慢的爬行,髒污沾滿全身,毫無尊嚴的畫面。但只要有人,一個人也好,看見。那我就覺得此生值得一活,沒什麼比被觸及深處的理解還要幸福的事。
糸召王俞 ඞ
3 years ago
我明白肯定有人想反駁那樣的理解永遠不會完備(或者另一個我自己想反駁自己),但那正是我追求的原因,因為我可能永遠追不到,所以我才持續追尋,永遠有我看不見的側面,我才能包容理解,這是永遠是一個朝向他者的存有,這對我來說是理想的。
立即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