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去找問題問題會自己來的最好體會,是在閱讀或寫作(或在操作工具時遇上不平順的困擾)的時候會在腦種浮現「那麼問題來了」,而且通常是撲面而來。這個問題引起一些心中的不平整,嘗試讓他在內部得到安定,所以給予解釋價值與意義,使這焦慮安定下來(淺在的部分危機是,這時常也讓我們輕易接受公眾意見迎合他人)。(不過對我個人來說真正該稱為慘劇的還是在閱讀和聽講的時候聽到「那麼問題來了」,自己卻沒真正發現問題的點。)
噢不
籌畫的時候更是焦慮,當下的困難不一定是解決問題,真正艱難且痛苦的是在解決過程中一直出現新的問題(就像所有網路文章害怕你無法發現問題,都有大量的超連結,不斷讓你體會到自己永遠理解不夠的焦躁不安)。但好不容易終於得到賦予某種內在價值的存在者有了存在狀態的體會,這種上手的體會讓人欲罷不能,不過這個同時也有一個誤會的可能:自己能夠全然控制狀態的到來,甚至會認為只要強求他就會到來。
但長期意識自己可能永遠在追求存在的狀態的過程,肯定會否定這種想法,取而代之的是,出現領悟自己永遠可能無法掌握全面的限制,而又想這兩個似乎能稱為原罪的矛盾,是這麼的令人遺憾。
不過這似乎能在和他人的交流上得到某種開展性的解放,在友愛中體驗中,或者說在任何「愛」的體驗中,好像在這瞎忙的沉淪中甦醒過來。個人和他者在愛中賦予的價值與意義,和嘗試控制愛的模型完全是兩回事。愛就像任何問題一樣,是我們撞上的,才需要去解決,而不是為了求而求,甚至試圖加以控制。
在這,不斷追求的慾望,和可能永遠無法追到的他者,消解了矛盾,自然形成了和諧的因果關係。正因為我永遠有看不見的側面,他者,才值得我不斷去了解;正因為我永遠有不全面的部份,那份理想才值得我不斷去完備;在這之中,也正因為身為我有了遮蔽,我才有幸揭見某種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