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奇】
突然想到,「開頭(動機、想解決的問題)」跟「結尾(實踐結果)」哪個在「意義」上佔的比重比較多呢?(thinking)
latest #18
這裡加上「過程(使用方法)」不知道會不會太多……目前在想,每一環都是有意義的,但應該相輔相成才能將三項都連貫起來(thinking)
思考就腦袋熱!
你認為哪一個是重要的才是重點吧
立即下載
KKWOOD: 以畫圖來說的話我的比重是動機>過程>結果XD突然想到從不同的面向切入也會有不同的排序(但也可能是畫圖是熟悉的事,所以可以輕鬆回答比重分配?在不熟悉的事上也可以這樣嗎?)
stationarytime: 我最近在想的是傳達!在傳達內容時會是缺一不可的嗎?還是有其中一個就好了?什麼的
stationarytime: &你身體最近還好嗎XD突然想到
批批批兔君
3 years ago
好像對每個人來說都不太一樣!
我自己是開頭>結尾>過程
我畫畫的話是過程>開頭>結果
過程中可以紓解壓力、摸索新方法才是重要的

運動最初則是開頭(想讓身體健康)>結尾(健康的身體)>過程
轉變成
過程>開頭>結尾 了
李鴉米
3 years ago
我的話比較傾向,結果≥開頭›過程
過程應該緊扣開頭,然後努力達到結果(通常這裡都是一團亂

如果開頭動機都很好,結果不盡人如意,會直接把前面的好都打折
(粉絲浮水,擾民的話抱歉)

直覺想到的面向是「自己比較喜歡的虛構故事邏輯/作品結構」(不論載體,可以是圖文漫畫電影遊戲或其他)
以這個面向來說會是過程≥結果>>動機
個別分開來看,

動機→作為引子的成分較大,目的是吸引觀者注意力;可以是偏瑣碎無關緊要的元素,也可以是一路如影隨形的重要背後靈(?),自由度其實滿大的。

結果→因為是收尾,(足夠有趣的話)通常會是讓人印象最深刻的部分,伏筆的揭露和故事的完整性也是這一刻才能得以評斷。但需要過程來作為支撐的骨架,過程和結果的連結性不夠也會讓結果失去說服力。

過程→一般來說會是故事的主體篇幅,容易強烈影響整個故事的風格、穩定性和節奏。以三明治來說就是餡料(?),畢竟沒有餡料就不能稱為三明治了XDD
想回這個噗想好幾次了,結果都寫不到一半就飛走哈哈笑死
KKWOOD: logan80108: ulohappy125: p_ODO_b: kiERO3353: 大家的想法都好有趣,感謝分享!

在這一個月的實踐+閱讀裡哇,剛好注意到,自己生活中以動機為優先的比例好像沒有那麼高,覺得蠻酷的 (又一個新發現)
這幾天讀到的管理方法也挺有意思,它的大概內容是:確定大方向,然後寫下到達這個大方向會需要哪些內容。而在階段一中能達到什麼?確定了之後便開始進行為達這階段的衝刺,先不要想其他的。當階段一的期限到後再回來審視是否有達成原訂的目標,如果沒有就進行調整,確保每一階段都有一個一定的進展,一步一步前進這樣。
這樣行動的話的確動機的比重就會降低了,結果也只是方向(雖然是確定要做出來的方向XD),過程反而變成比重更大的了(thinking) (思考)
前幾天看到朋友分享「關於自己故鄉的2000個問題」突然覺得應該把每天會問的問題都寫下來哈哈哈,但又感覺自己很多話 / 問題

一直問問題到底是好事還是壞事呢! ㄚㄚ (但也是問了問題才會去找問題的相關內容呢)
好像不同事會有不同的占比,創作來說大概是動機>=結果>過程,因為有想看的東西所以寫,所以寫出來的東西跟動機一樣重要,但過程就還好了怎麼沒有腦to文字檔產生器
ccc302: 我們需要能夠自動翻譯腦袋的機器(氣音)(不是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