樋口(´∩ω∩`)🎞️
3 years ago @Edit 3 years ago
2022金馬隨筆記心得
#會劇透
Responses disabled for others than plurk poster
latest #7
#還有愛的日子
從「語言」的距離到「話語」「手語」的距離,乃至心的距離。人物的關係跟slient有點類似(女主角vs丈夫vs聾啞的前夫)。而聾啞的丈夫,用手語比的語言還不是日文!

前半段導演運鏡功力極佳,畫面都在透露許多線索,縱使兩人已成婚,家庭關係的緊繃與夫妻微妙的互動,時時流露出心並未繫在一起。

而一個意外的產生,引發不只夫妻之間心的距離以及孤寂的思索。尋找愛是為了填補孤寂,劇中的關係卻如同副標一樣,越愛卻越寂寞。

演員們正常發揮,文乃好像都同一個表情,可是能感受得出她的悲傷與孤寂,最終,孤寂還是只有自己知道啊。劇中的人物都挺悲哀,根本就並未真正獲得到自己想要的愛,但仍一直在生活中追尋愛,才會叫LOVE LIFE啊。

唉,貓貓很可愛但仍無法救回後面狗血的展開,20年前的劇本還是希望導演先想好設定啊。
另外補充 #映後座談
1/這部劇本發想自矢野顯子同名歌曲<LOVE LIFE>,導演說他不是喜歡JPOP的人,但從朋友推薦的這首歌中發掘不只單講男女情感的更多更廣的層面,因此而有了劇本的發想<LOVE LIFE>並不是這部電影而有的主題曲,而是這部電影是為了<LOVE LIFE>這首歌而存在的。
2/會想要讓女主角跟前夫前往韓國,是想要有逃亡的感覺才決定搭船。曾有想過來台灣,但不想要有搭飛機來觀光的氛圍。而飾演聾啞人士砂田アトム是由試鏡而來的真正的聾啞人士,另外此劇演員皆由試鏡選出。
3/劇中的光碟片並沒有什麼特殊涵義,只是恰巧扮演了推動劇情的重要角色而已。值得一提的是,劇中的貓咪其實代表著女主角與前夫的小孩敬太。
4/另外原始劇本當中並未有韓國與聾啞人士的設定,而是導演因緣際會接觸到聾啞人士,另為了增加人物之間的距離感才加上這些元素。最初的結局,也不是女主角與丈夫兩人一起出門散步,是女主角沒有選擇丈夫也沒有選擇前夫,是自己一人離開了房間。(我個人覺得最初的結局比較好!)
5/導演製作電影的方式是「點構圖」,有100個觀眾觀看這個故事的話最好能夠有100種不同的解讀方式,才會選擇在故事中大量留白。
立即下載
#伊丹十三 #大病人
拍攝虛構癌症末日的導演發現自己真正罹癌的倒數抗病日記,無法忍受疼痛與寂寞的導演,總是被無數的人群包圍(無論是職場上龐大的劇組還是私生活中愛人及妻子)。靠著自殺與病程直視了死亡的面貌,並且在最後欣然接受。本作在導演自身的虛構故事與真實人生中來回,討論著不只是對抗癌症的苦痛,更多的是病人身而為人的尊嚴。縱使是這種悲苦的主題,伊丹仍在故事中安排了許多幽默之處。長期以來與疾病對抗的護士長與醫生,在堅守專業與道德憐憫之間來回抗衡;大病人導演則成了發聲筒,表達面對生命末日時最大的期盼。大夥最後一同詠唱心經,期許終結的生命都能心無罣礙前往遠處。
很訝異這麼早以前就在討論安樂死議題,劇中的靈魂出竅以及對死後昇天的幻想也都十分有意思,是不同於大林宣彥的奇思妙想。
#伊丹十三 #靜靜的生活
改編自大江健三郎出自自身經歷的著作,看完之後查到原作最近有出二十週年紀念版 。大江的兒子就是劇中的伊唷,只是書中還虛構了一個理科哥哥及小圓這個貼心的妹妹。從身障人士的情欲探討到社會的性侵案件,先入為主的誤解及對於身障的歧視,讓伊唷跟小圓在父母不在的日子中遭遇許多事件。
此片談論的議題十分嚴肅,身障人士的歧視、隨處出現的性騷擾變態之外,還上演去替受困的波蘭學者抗議的戲碼。除了最後一個之外(?),實在不太能將縱使是面對生死還能嘻嘻笑笑的伊丹風格聯想在一起。
飾演伊唷這個要角的居然是渡邊篤郎,完全沒有現在那種油條的感覺,而且演得非常真實,唯妙唯肖捕捉到身障者的模樣。
#安妮要自由
時間在【正發生】之後(但我還沒看),或許看過的人可以當成續集補足墮胎權合法化這樣議題的延伸。MLAC成了這些女性的救命稻草,醫院無法解決婦女的需求,機構則填補了這個空缺。當安妮成了獲得恩惠的人,她也在這個法律並未平等對待女性社會當中了解自己也能成為貢獻付出的一份子。我看完一直在想若我是國高中生的健保老師,一定會給學生在看完生產影片後看這片。到底墮胎真的需要丈夫同意嗎,墮胎權是不是該歸屬給婦女本身?墮胎剝奪的是新生命,那無法給予養育環境的婦女應該繼續保留孩子嗎?產婆可接生那,非醫療人員的女性可以墮胎嗎?墮胎若有罪,罪又是什麼?當中挺多思辨場合,另外甚至到爭取女性墮胎權而衍伸成女權運動。以劇情來說沒有太大波折(我甚至認為安妮的丈夫其實也已經對她有很多諒解了),不過很多值得深思的議題藏在這部片當中。
#狗與義大利人禁止進入
與【歡迎來到德國】一樣的對自己國籍身分的認同。同樣因為貧窮從義大利到法國求生的逐格動畫家族史,不受時間限制橫跨現在與過去的人物對話,框內與框外的互動成了可能的相互呼應,有如跟著導演聆聽阿嬤敘述的真實床邊故事。戰爭的無情與與搬至異地的文化轉換,另外被當成二級公民等不平等歧視被轉化成故事中幽默的笑點,都讓這部作品更加可愛。
導演打破時間讓自己能與過去的年輕的阿嬤互相交流,甚至帶了真正的土壤與木材作為劇中道具的一部分,讓觀眾也一同深入情境。
跟【親愛的奶奶】同樣的祖孫情不同的手法表現,都是令人會不禁追憶起自身親人的親情作品。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