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的真有道理
現代民族需要這些文物來證明其自身在世界之林的重要性和獨特性;考古學和文物又為現代民族主義者服務,鞏固其政治地位
作者觀點:只是眾多信息中的一種,沒那麼重要,但任何可能會導致這種信息遺失的行為也不應被提倡
Francis Haskell:研究古代藝術品的遭遇,也就是研究歐洲文化整體的歷史
(接在拉奧孔的一連串流落與討論後)
學科ㄉ傲慢

⋯⋯
對於文化身分的認知帶來強烈的民族主義感,並通過傳統風俗表象化、美化和商品化,推動國際化都市的現代進程。
很難ㄟ我看奧運的時候浮現的民族主義熱血感真是讓我害怕(以及看到新中式一類服裝的懼怕感...?穿泡泡襪感覺就只是一種美學風格上的模仿?)
奎麥·安東尼·阿皮亞:文化純粹性是一個自我矛盾的詞
文化受到政治的擠壓。現在的民族國家聲稱文化是屬於他們自己的。他們將這個概念民族主義化了。
主權國家基於地理位置上的巧合強加於自己的民族主義美夢
我們從整個世界帶給我們的東西中獲益,卻只想著保護我們國家邊界裡狹義的土地和人民——也只在現代才出現的邊界這個概念。鐵絲網、鏈狀柵欄、隔離牆˙還有移民局和海關,將我們與這個世界分離⋯⋯可是這不能改變一個事實,就是我們之間還是有看不見的歷史之繩連結在一起的。
異地展示也不是不能以模型、文字說明的範例補充脈絡?但
文物創作者已死,他們有對這些文物做出專門的權利宣言嗎?而這些文物又跟這片土地上的後代或這片土地有什麼關聯呢?
看到泰姬瑪哈陵想到「印度人」建造他們:以國界去區分?
相對於為了公眾的利益許多發掘者更願意發表能夠提升他們個人或機構聲譽的東西如果能避免最終出版的可能其餘的發現則被獨家儲存起來把這個過程稱為一種戀屍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