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發馬鈴薯☆
2 years ago @Edit 2 years ago
《氣候變遷因應法》三讀過關 碳費即將開徵 重點整理一次看立法院今(10日)三讀通過《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修正為《氣候變遷因應法》,時隔8年大幅修法,明定我國應在2050年達成溫室氣體淨零排放,成為未來氣候治理主要法源。

為什麼氣候變遷法推起來這麼快,因為大公司不反對,小公司沒差。
這個故事要從2021年講起,2021年7月歐盟公布了一個Fit for 55減碳方案,說歐洲希望2030前達成淨零碳排有甚麼樣的措施叭啦叭啦,然後公布史上最嚴格的碳稅碳費徵收標準。進口歐洲的所有商品都要適用徵收,而且會盤查在出口國有沒有收過碳費,如果有收過就付差額,沒收就付全額。畫重點,2024年要上。故跟歐洲做生意的全部如臨大敵,而台灣也是出口貿易國家。

一句話總結,氣候變遷因應法其實不是環保、是經貿議題。
☆沙發馬鈴薯☆
2 years ago @Edit 2 years ago
根據立法院三讀通過的法條內容,碳費規劃採分階段徵收。環保署解釋,第一階段會鎖定年排放量逾2.5萬公噸二氧化碳當量(CO2e)的「排碳大戶」——如鋼鐵、半導體或水泥等占台灣碳排放最大宗的產業,約有287家。

歐盟訂的規則基本上是說,所有進口商品全部都給我繳減碳成本的錢,如果你製造國不收,就是全部給歐盟收走。

2021年平地一聲雷之後,所有相關產業全部都動起來。第一波被掃到的是鋼鐵、造紙、水泥業,不過像台泥亞泥正隆永豐這種高汙染產業減碳早就做了很多年,他們還好,台灣影響最大的反而是第二波的半導體業,接下來電子電機應該也會入列。

所以氣候變遷法修法第一階段的徵收對象預定是鋼鐵水泥半導體等。
☆沙發馬鈴薯☆
2 years ago @Edit 2 years ago
企業的反應呢,大企業基本上是一個願打一個願挨啦,因為氣候變遷法有九成都是照Fit for 55的CBAM規則訂的,這是歐盟硬推著全世界走,你想賣東西就要照它的規格,也沒甚麼抗議的餘地。這是為什麼修法這麼快速,因為利益關係者都知道要在2024年以前處理。
台灣2021年提草案,2023年1月就過立法院,這以修法算超級無敵快(立法院有很多草案躺了十到二十年)。

小企業的話,就看你做甚麼的,生醫美妝這種中小公司但主要是歐洲市場的,一樣2021就知道會被掃到(他們是後面的對象),也都在準備了。而沒有歐洲或美國市場的企業,就沒甚麼在關注買碳權這件事。
其中有個碳權購買要在地認購一定比例的規則,應該是比照綠電認購規則訂的。

這確實也是綠色減碳議題的普通要求,綠電認購要有「在地性」跟「外加性」。

長遠來說是對的但是厚,新上路前幾年這部分應該會很痛苦,因為台灣境內碳權目前沒有一定的認定標準(應該在之後的子法裡面)。所以在剛上路前幾年,很容易碰到境內碳權根本沒有賣家的問題,企業可能得自己種樹www
立即下載
☆沙發馬鈴薯☆
2 years ago @Edit 2 years ago
總之說是左左進步議題呢,也不能說錯啦,畢竟減碳本身就很左。

但為什麼要付錢的企業沒甚麼抗議聲浪,啊因為真正的左派衝鋒大隊長是歐盟和美國啊,你衣食父母說大家都要環保,能怎麼辦呢?要嘛不做要嘛做絕。
企業就乖乖吞下去,跟著減碳付錢嘛,不然就不要歐美市場囉。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