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蠻不喜歡商業圈的影人不時非得要酸一下藝術片創作者,實際上就是兩個截然不同的市場生態,。台灣暫時培養不起這個圈子、創作者們也確實面臨圈子閉塞、創作量能有限的問題,但不代表藝術片的影人或者文青市場有義務扛起整個台灣電影市場的包袱。不是每次都在說想要追上韓國,那怎麼不說說韓國藝術片在國際獎項與票房的漂亮成績呢。
健康的影視市場應該是各取所需,找到屬於自己的觀眾,老實說以影展售票的秒殺速度,不如說文青市場的黏著度比商業片觀眾更高,只是這個基數在台北以外暫時拉不起來,但這個問題何嘗不也跟文化資源分配有關。所謂的商業片也常有不靈光的時候,台灣電影圈失利怪文青,票房失利怪外片,啊不就好棒棒。
藝術片跟商業片互貶實在沒有必要,大家在各自的領域努力,找出與觀眾對話與互動的方式,建立一套健康循環的生態圈,不同領域的從業人員也能彼此交流學習,豈不美哉。圈子跟餅就這麼小,互踩真的沒意思。
漫畫家友人旅法時就感嘆當地的暢銷漫畫若放在台灣絕對都冷門到不行。不要說法國漫畫,松本大洋和浦澤直樹在台灣絕對也屬於小眾,但在日本相信稱得上是具有一定銷量的漫畫家。雖然論暢銷程度比不上鬼滅之刃,沒有漫畫界的人會白目到去嗆兩位大大太文青吧.....大眾品味是可以培養的,但需要有長遠務實的遠見。文化產業要賺錢,培養受眾絕對是一個很重要的門檻,台灣的文化與美學教育就那樣,當然別人能賺的錢,台灣國內就賺不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