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d
2 years ago @Edit 2 years ago
#研究 #utena 『我們的奠基詞典——諾亞·韋伯斯特的《美國英語詞典》——於1828年出版時只收錄7萬個單詞。為了能被接受,詞語必須符合特定的標準。隨著時間的推移,它變成了《韋氏詞典》,一部包含超過1500萬條單詞示例的商務詞庫。它是描述性的,而不是規定性的,就像其他語言的字典一樣。也就是說,《韋氏詞典》並沒有告訴我們如何說話。事實正好相反:母語人士和移民都能決定字典應該包含哪些內容。』別介意你的英語有口音Opinion | ‘Don’t Lose Your Accent!’
latest #13
htd
2 years ago
『鑒於我們總是吸納大量的新東西,開國元勛對我們今天的語言可能幾乎一無所知。我們的第二任總統約翰·亞當斯確信,美國英語需要一個聯邦政府資助的美國版法語學院,以防人們使用的語言「走向沒落」。1780年,他提出了建造該學院的策略。但托馬斯·傑斐遜不同意這種說法,他試圖保護美洲原住民語言,人們還將belittle(貶低)和pedicure(修腳)等詞彙的引入歸功於他。他認為,一種語言有自己的生存機制。』
htd
2 years ago
英語的確是辭彙內容變化和數量增加的明顯例子。不過,台灣中文和中國中文的辭彙差異,也是蠻明顯的
htd
2 years ago
偶爾就出現的辭彙「定義」論戰,大概能說是話語權爭奪戰,是權力鬥爭。但若撇開「應」如何定義的問題,單看溝通面效果的話,使用共同辭彙時若能指明所指為何,應能避免誤會彼此所指。
立即下載
htd
2 years ago
譬如歐蒂娜在不同情境提到的「王子」,就各有不同意思。歐蒂娜口中的「王子」,也和安希的不同。兩人一直雞同鴨講XD
htd
2 years ago
爭論常常是語言問題,真是至理銘言XD
htd
2 years ago
研究為了要克服語言問題,因此需要操作定義(operational definition),釐清所指,使讀者瞭解所研究的概念為何,而不是指這個定義下的概念是世界真理唯一標準,研究者沒那麼偉大。
htd
2 years ago
海象不佳 25、26日台東往返蘭嶼綠島船班取消 | 生活 | 中央社 CNA讀者應能立刻知道「海象」不佳不是指動物的「海象」。但氣候的「海象」不佳到底所指為何,在這篇報導中就不得而知了。
欸樓🤍FBPFK
2 years ago
不愧是htd,舉例都是少革XD
htd
2 years ago
Lsama: 這是偷渡、強迫推廣XD
htd
2 years ago
突然想到一個絕佳例子,趕快記下來。
我以前就不懂、搞混 unit of analysis (分析單位)的unit的意思,一直想成unit of measurement (測量單位)的 unit,但又很困惑怎麼可能會是測量"單位"那種意義的"單位"XD
htd
2 years ago
一詞多義真的很令人困擾,最好是能避免這種狀況,盡量找其他更精準但也很簡潔的詞去描述自己想講的東西,但有時真的是詞窮,只好勉強借用現有詞去造成多義,免得在寫作可讀性上造成問題(譬如無法簡化詞彙長度)。但這種時候,還是得在一開始先說明借用的詞彙在自己將闡述的文章中是指什麼東西,否則將造成含意上不確定,文章就白寫了
htd
2 years ago
但另一方面來說,如果是文學、影劇、藝術創作的作品,運用一詞多義,來描寫多個概念的共同連結,以及其造成的衝突,似乎是常看到的創作方法。少革運用"王子/公主"、"革命"等的關鍵字去描述不同概念,就是在運用這種創作方法
htd
2 years ago
還有我前陣子看的小說 Desert of the Heart (1964),裡面的 "Desert(沙漠)"關鍵字,在內容中也是一詞多義,指涉不同的心境概念。文本分析的用語"象徵",就是一詞多義的現象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