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疑地,這是一部描述缺少了溝通和理解的母子關係的作品,多藍利用老師一角來填補生活中缺少的「母親」,其中老師用自己相似的經歷與宇柏侃侃而談,讓我們可以更加理解父母對孩子的影響至深,也說明即便長大成人,有些事情卻無法釋懷。在安東尼家的一幕,宇柏眼裡透露出羨慕的眼神,不只是羨慕他們關係良好,也羨慕他們能夠愛彼此,因為在宇柏眼裡,他與母親都厭惡彼此。觀影時,有時候會覺得母親的性格缺乏作為一個大人該有的「樣子」卻又不失母愛;有時候會覺得宇柏自以為是又任性過了頭,只是人非完人,什麼是身為大人、母親該有的樣子呢?孩子的叛逆又全都是憑空而出嗎?除此之外,多藍很貼心地用了各種淺顯易懂的意象和穿插童年回憶的片段來表達人與人之間的連結和心境,令人更加了解角色正在經歷著什麼,從中引誘出埋藏在心中無處釋放卻又滿溢而出的情感。
AB
2 years ago @Edit 2 years ago
「要是我今天就死了呢?」
「媽媽明天就死。」
這一段是整部電影中最令我痛苦的地方。
電影正是現實的投射,作為觀眾,之所以能夠這樣體諒母子的心情和立場不只是因為上帝視角,還包含了個人無意識,而這代表我們每個人都有可能是彼此的母親和宇柏,就像多藍說的:
「我相信大部分的人都會認為恨自己的母親很罪惡,他們好虛偽,他們一定也恨過自己的母親,可能恨了一秒鐘,或是一年,搞不好更久,搞不好忘了。這些我不管,畢竟大家都恨過。」因此,有好幾幕都勾起了我自己和母親的回憶。雖然沒有宇柏這樣的叛逆,但從小過著被寵溺而舒服的生活,使得我在成長過程中時常會怪罪父母的寵溺造成我的不成器,這樣的心態也導致會因不順心的事情與母親吵架,爭吵過程中的遣詞用字也無意間傷害對方。由於和宇柏過於相像的心境,觀影過程中好幾次都因為心疼母親而流淚,這部作品何嘗又不是在幫助我與自己和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