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級打怪@可蕾安
2 years ago @Edit 2 years ago
【日常】
https://images.plurk.com/5QYDfJaEGMBOJVkgeiLRuv.jpg
獻上狗狗!
https://images.plurk.com/3mKN5dtowNkZthcp3ChYPh.jpg
抽空回臺中忙忙&家裡聚會,順便幫蕾妹&蕾妹冰友抽抽牌。原本想說要洗洗睡了,結果阿公突然給每人補充了一張…… 不要無聲關心(?)啦 (爆笑)
latest #14
好像228前後就沒有食物照了。 起床再在車程中慢慢補充
https://images.plurk.com/4LanxcF1XMq6j9HilUZCTt.jpg
救命真的是一整個月都只會吃飯(……),光整理照片就半小時一小時不見了…… (邊早餐邊按按按)

先派出悠閒兔兔!雖然躺得很愜意,但回家前鬧了脾氣XDD 第一次看到兔兔跺腳哈哈,好難哄 (被突來的鞭炮聲嚇到)
https://images.plurk.com/hSUp4dSRzktQrqcP5Vq19.jpg
還有看到龜龜捏 他一直想吃地上的野草,就把附近的拔給他吃了。(本來也是會被除掉的草)雖然不是第一次看,但烏龜吃飯真的好治癒XDD ㄎㄠˊㄎㄠˊㄎㄠˊ的,看起來很好吃的感覺!

https://images.plurk.com/f7i7OCAJvzBbrK6t8a9Kc.jpg
蕾妹點的早餐,居然說留兩口給他就好,可是現在好飽!

平常不怎麼外食,在外面跟別人一起的話就容易碰到消耗型包裝。(非貶意,只是生活形態不同而感到新鮮)大部分時候還是喜歡坐在一個空間裡使用餐具進食,不過想想也是臺灣夜市文化興盛的一種表現?之類。想到之前在巴西時麵包店都用紙袋裝「早餐店可能就下面鋪張紙巾直接拿給你就很好玩XDD
立即下載
反覆地和人討論到「原生家庭」的議題,而原生家庭又是會被原生家族、以及原生家族所在的環境所影響的;我們與環境之間必然密不可分,無論如何叛離或塑造某塊概念的獨善其身都難以拆分,這些思考目前是幾回思索下的短暫結論。

從以為是A的A到以為是B的B,數字與數字中間總還可以有無限多個更加微小卻緊繫彼此的數字:每個人都是獨立而無法複製的個體,「當下」的抉擇並不只有在該事件上應對的邏輯,也包含了各環承載於這個個體的生命經歷。
人類是情感的堆疊?(思考)曾說過的「在當下最好的選擇」也許也不只包含對於當下那個情況的整體評估,也還有「參照過往(無論是討論、情感或者身體等)經驗所得出的抉擇」XD

也蠻有趣的,另一個觀察到的思考點是:如果你給我兩個選項,那麼我會說我兩個都不要。
看到別人這樣思考才注意到自己好像也是這樣思考的哈哈哈,就是很機車的個性…… (您
(蕾妹講話好好笑,先聽他講話一下XD都很敘述性捏)
延伸!發現所謂的「與原生家庭和解」似乎可以有不同方向的解釋。有些以將情感隔絕為主、有些接受了但不願有更多接觸(「僅止於此」的感覺)、有些則是可以和朋友一樣攀談共處,等等,各個情況不同。

以現在的角度思考,會覺得每個人的步驟都不一樣,就像做論文時注意到的一項研究內容:在面對「死亡」時大家的順序都不盡相同。
如果是以這個概念為基準去做延伸,在面臨各樣挑戰時最終還是需要回歸某個議題的狀態下,定時回過頭來審視與分析即是必然,否則會不清楚自己為何而做、自己如何應對呢 (thinking)
各式各樣的問題處理到最後還是得回歸到一個什麼……蠻有趣的,可以再多思考。(走來走去想想想)

剛忙完!關電腦後馬上想起來還有什麼要使用到 先休息好了。
可能太久沒講話,一講就是一堆廢話,慢慢消化要做的事情哈哈哈
今天見了很喜歡的老師。剛好在那樣的時間點遇到的那樣的老師呢!果然每個階段都會有讓自己印象特別深刻的人呀

「你渡過了海洋、完成了學業、在海外組成了家庭……」
前幾日碰見了很類似的場景,明明是大家都會笑的場合卻哭了出來(愛哭鬼xd)。正因為在不成熟的時候被接納地對待了,所以也希望能做到那樣的呢! 把別人給的愛心變成更大的愛心發送出去 ~
嘿嘿嘿 (乖乖睡覺)
最近又在符文天翼 突然很想畫畫捏(沒空塗鴉的碎念)
(睡醒與睡著縫隙間的碎念)
覺得自己的快樂!在於跟很多人分享上面什麼的XDDD

看到自己的圖一次就是過萬(份)出去會有一種和少量印刷不同的感動……彼此透過「傳播」這件事連結。當然說電子很快就可以達到、對於網路來說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但是要怎麼將接觸到的、也產生正面影響力的人們聚集起來是另一回事呢,希望在所謂「追蹤數很多」的前提下是自己生活也過得如實精彩的 (相對的呢!)
開心不只是自己的,這樣的感覺 ~ 也還有其他方式能結合自己的開心,跟大家一起開心呢
「希望我喜歡的東西也讓其他人喜歡!」

這邊的其他人會越多越好嗎?在思考所謂的「商業化」時總會想到小辛大冒險。(居然還在Magi)「商業」可以很簡單、僅僅是物 / 服務與物 / 服務之間透過金錢的交換,但希望更日常、生活化的話就會觸及更多與原先預想的不同的族群。

想要服務怎麼樣的需求呢?前幾日也在和人討論這個問題。如果說大眾對於美術不在意、從而降低了美術的轉換價值,是不是可以從什麼角度切入,去「普及化」一份「美」,讓這個美不得已(?)被大眾所接受,從而產生需求?
↑這份在自己認知內的「不得已」是不是可能對他人來說是「對話關係的展開」呢!也不是沒有可能?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