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in
Sign Up For Free
English
中文 (繁體)
中文 (香港)
中文 (简体)
日本語
Filipino
Bahasa Indonesia
Bahasa Melayu
Pусский
Português (Brasil)
Magyar
Français
Español
Deutsch
Čeština
العربية
Català
Dansk
Ελληνικά
فارسی
Suomi
Gaeilge
Hindi
עברית
Hrvatski
Italiano
Norsk bokmål
Nederlands
한국어
Polski
Română
Slovenský
Svenska
Türkçe
українська
беларуская
ไทย
Standard view
READr 讀+
2 years ago
@Edit 2 years ago
#臺灣
#國際
臺灣過去都怎麼被國際報導?外媒形塑的「臺灣形象」曾經歷了哪些階段轉變?
為此,READr 蒐集自 2015 至今,國際媒體的關於臺灣臉書貼文,從中發現,早期貼文大多聚焦在災難新聞,2018 年後,受中國頻繁騷擾,臺灣登上國際版面的頻率也隨之增高⋯⋯
詳細報導請見▼
一躍成為經濟學人封面:臺灣如何成為外媒焦點 - READr 讀+
READr 讀+
2 years ago
[內文節錄]
曾與 10 多家媒體合作的 Amy 也提到,不管外媒報導什麼議題,在介紹臺灣時都還是會提到中國,「老實說,沒有中國就沒有收視率。」Amy 無奈地說,「我真的許過一個願望,希望關於臺灣的新聞報導標題裡沒有中國。」
從資料上來看,2021 年以前,沒有提到中國的報導反而比較多,但細看內容,大多與天災有關,本來就不會提到「中國」,且報導的大多都是亞洲媒體。總體而言,亞洲媒體報導較多單純臺灣的事件,報導中沒有提到中國的比例高達七成。
2021 年以前只有兩件較大的事情,一個是馬英九與習近平會面,直接和中國有關;一個是美國總統川普當選後,接了蔡英文祝賀的電話,這件事引發中國的強烈抗議,在美國也引發波瀾——因為按照美國的慣例,這件事不曾發生過。
READr 讀+
2 years ago
而與天災無關、臺灣獨自受到矚目的事件,分別是 2019 年同性婚姻合法化、以及 2020 年臺灣因 COVID-19 防疫有成。
也由於關於臺灣的新聞大多是「天災」或與「中國」相關,大部分的報導情緒都是負面的。也是僅在同性婚姻合法、以及 COVID-19 防疫這兩個事件有較高的正面情緒。
對於何貴森來說,感受到外媒對臺灣的興趣正是在 2019 年,「這個故事有趣的地方在於它與中國無關,全世界都在關注這個議題。當同性婚姻法案通過時,從北京、香港派遣的記者、和已經在臺灣的記者都湧來了。我認為那是非常重要的時刻。我們只是在報導臺灣,和臺灣的事情。」他回憶,「我寫了一篇文章,整篇文章都沒有使用『中國』這個詞,也沒有必要談論國民黨、中華民國、九二共識。」
READr 讀+
2 years ago
Amy 也提到,「2020 年後外媒的焦點有一段時間集中在防疫上,畢竟臺灣的狀態是一個奇觀,這應該是少數沒有提到中國的新聞。」
當時臺灣除了自身防疫做得好,還送出口罩給需要的國家。何貴森認為,「送口罩的做法真的非常聰明。因為臺灣在國際媒體上往往被視為需要幫助的國家。」看到臺灣提供幫助,是一個形象的翻轉。
「大多數的時間,臺灣要嘛被視為需要幫助或保護的國家,要嘛抱怨被排除在某些事情之外,例如世界衛生組織、聯合國等等。」何貴森說,「而當時人們可以說,我們是從臺灣得到這些口罩。在同一時間,中國向世界出售口罩,但品質不佳。只能說臺灣再次從中國的不當行為中獲益。」
立即下載
READr 讀+
2 years ago
延伸閱讀▼
操偶中國,偉大鬥爭——從十年爭議事件看外媒對中國態度改變 專政、人權、疫情爭議不斷 - READr 讀+
【兩岸危機升溫】從 2022 年「中共對臺白皮書」變動,看中國論述為何轉向? - READr 讀+
delete
reply
edit
cancel
canc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