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in
Sign Up For Free
English
中文 (繁體)
中文 (香港)
中文 (简体)
日本語
Filipino
Bahasa Indonesia
Bahasa Melayu
Pусский
Português (Brasil)
Magyar
Français
Español
Deutsch
Čeština
العربية
Català
Dansk
Ελληνικά
فارسی
Suomi
Gaeilge
Hindi
עברית
Hrvatski
Italiano
Norsk bokmål
Nederlands
한국어
Polski
Română
Slovenský
Svenska
Türkçe
українська
беларуская
ไทย
Standard view
小朱 ❖ 顯化大隊長
2 years ago
@Edit 2 years ago
|衛武營國際音樂節
|
參加了上半年最期待的《崔斯坦與伊索德》的解析,這部在華格納的作品中,於文學、音樂與戲劇上,在當時皆有大突破,後人也時常會針對華格納無人能及的完整藝術(Gesamtkunstwerk),舉辦這樣的解析音樂會。
整場大半都在談赫赫有名的崔斯坦和弦(Tristan-Akkord),坐在台下情緒被崔斯坦這樣吊著,因為強烈的愛情而生的慾望,那情意綿綿、餘音繞樑、目眩神迷,曖昧不明且難以割捨的複雜情感,就像浸泡在愛情靈藥中暈頭轉向;談一下這場的感覺
latest #23
小朱 ❖ 顯化大隊長
2 years ago
@Edit 2 years ago
好一段時間沒有仔細拆解德國音樂了,結果這部剛發表時,還被當時的德國人批判,因為劇中的情色成分,被視為邪道、靡靡之音,有失德國音樂的格調,無法登大雅之堂。
我自己也會認為這部的劇本,比較不像華格納平常的風格,不過他卻能夠利用這樣的題材,把古典轉至浪漫的音樂風格,向上推展至新的高度,也開創出全新的音樂領域。而自己覺得情色以現代來看倒是不至於非常誇張,可以參照著看。
小朱 ❖ 顯化大隊長
2 years ago
@Edit 2 years ago
故事中融和了叔本華的哲學概念,也的確是只有華格納能夠做到的事,是故事非常不像華格納,音樂卻又非常華格納的作品(有些矛盾,不過這神秘的醍醐味,就跟崔斯坦和弦一樣,需要自行感受,無法被解決)。
小朱 ❖ 顯化大隊長
2 years ago
@Edit 2 years ago
|聊一下故事與音樂|
《崔斯坦與伊索德》的劇本非常像荒唐同人作家會寫的故事,原本互相厭惡的兩個人,因為不小心喝到了愛情靈藥,彼此就在情慾與情愛的作用下,愛得難分難捨、傷心不已且悲痛欲絕。
立即下載
小朱 ❖ 顯化大隊長
2 years ago
@Edit 2 years ago
在白日的現實中,因無法表達自己的情感,就像活在虛無的表象,只有到了太陽落下,夜深人靜之時,兩人才能真實私會、展露自己的情愛與慾望,時間一長,因為對彼此的感情找不到真正解套的辦法,日日都在醉生夢死、虛實相交的空洞中反覆交替,兩人最後選擇以死亡作為滿足慾望的答案。
小朱 ❖ 顯化大隊長
2 years ago
@Edit 2 years ago
叔本華在《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Die Welt als Wille und Vorstellung)提到了,人類的欲望是綿延不絕的,若能真正被滿足,也只有短暫一瞬間,之後還是會落入欲望無法被填補的痛苦輪迴中。而若是想要解決欲望的根本,死亡是唯一的解答,也是華格納在描寫這個故事時,所選擇的方向。
小朱 ❖ 顯化大隊長
2 years ago
@Edit 2 years ago
從前奏曲開始,整部就用崔斯坦和弦吊著,針對那種餘音未解,欲望無法被滿足的難耐痛苦,樂團遂帶著聽眾仔細走過華格納的「半音階」與「無限旋律」,解說了華格納如何以這樣的和弦,營造出沒有解答、綿延不絕的渴望。
樂團演奏搭配了大螢幕的樂譜解析,這樣看樂譜挺清楚的,雖然無法像研討會與上課那樣鉅細靡遺,不過衛武營額外安插了說書人的對話,把華格納/劇中角色/當代樂評人的心情,全都融入了演奏會中。
小朱 ❖ 顯化大隊長
2 years ago
@Edit 2 years ago
崔斯坦和弦
整場講解被崔斯坦和弦縈繞,情緒上相當迷茫,因為崔斯坦和弦聽起來有種空洞奇異的上揚感,以這樣的和弦起首,後段應該要有收尾/解決這項動機的答案,然而,華格納卻沒有解決,之後又一層層以新的慾望、半音階與崔斯坦和弦重複堆疊,情緒就會像懸在空中一樣,有種坐立難安、懸而未解的感覺。
小朱 ❖ 顯化大隊長
2 years ago
@Edit 2 years ago
Wagner: Tristan und Isolde – Vorspiel und Liebestod ...
可以聽聽看Hr交響樂團怎麼去帶崔斯坦。
在現代音樂中,崔斯坦和弦或許已經聽得很多,德布西在後期也有寫一點,不過首次以慾望的形式,大量出現在歌劇作品中,華格納是當代這樣做的第一人。
小朱 ❖ 顯化大隊長
2 years ago
@Edit 2 years ago
且《崔斯坦與伊索德》是比較表露慾望的作品,當時歌劇是藝術性很高且精緻的文化活動,一般義大利、法國的劇本,情緒很強烈,當然也有性,但慾望不會這麼露骨,會以比較保守的方式,或象徵手法表達性事與慾望間的關係。
而華格納卻在這部卻把性講得很坦然,直接完全融入音樂表現,那音樂聽起來就像浸泡在愛情靈藥中目眩神迷,音樂的狂亂也表達了人在性與慾望之間的失神無助,是很特別的手法。
小朱 ❖ 顯化大隊長
2 years ago
德國音樂很少有這樣的表現形式,像華格納這樣的大師,音樂與藝術性無懈可擊,聽眾與樂評人,即在情慾玷污了愛情神聖性的衝突下相互拉扯,最後還是聽得如癡如醉,是很有趣的社會現象。
小朱 ❖ 顯化大隊長
2 years ago
@Edit 2 years ago
崔斯坦在劇中從情愛的狂亂中冷靜下來後,遂與伊索德提出了唯一的解決方案:
“So starben wir, um ungetrennt
ewig einig, ohne End”
讓我們一起死吧,不要分離
直至永恆,沒有盡頭
小朱 ❖ 顯化大隊長
2 years ago
@Edit 2 years ago
在激情後的絕望後決意共赴死亡,就跟叔本華的哲學概念一樣;德國文學中選擇赴死的愛非常多,聽起來相當消極悲觀,裡面當然也有華格納寫作的環境背景。
華格納當時被迫離開家鄉流亡,在瑞士結識了一對夫妻時,深刻迷醉地愛上了對方的妻子,妻子也回應了華格納的感情,遂在這段情感的驅使,以及叔本華的啟發下,開始撰寫《崔斯坦與伊索德》。
小朱 ❖ 顯化大隊長
2 years ago
@Edit 2 years ago
那時的華格納愛上有夫之婦,雖有偷情,但無法光明正大在一起,他即將其作為寫作動機。得出動機,就可以知道故事中的愛侶為何要死,就如了解歌德為何要寫《少年維特的煩惱》一樣,故事中的角色死了,自己活了下來,是作者的苦痛、欣賞者的福氣了。
小朱 ❖ 顯化大隊長
2 years ago
@Edit 2 years ago
Anna Netrebko – Wagner: Tristan und Isolde: Mild und...
而最後伊索德在崔斯坦將死之際,所回應的《愛之死》(Liebestod),與前奏曲的崔斯坦和弦相互對應,全曲在不斷反覆堆疊沒有解答的和弦後,最終於伊索德走入「死亡」之際,獲得了慾望的滿足,和聲也終於有了解決,兩人共同死亡,一切都結束了,非常迷人,美麗萬分。
貼一下 DG 的錄音。
小朱 ❖ 顯化大隊長
2 years ago
@Edit 2 years ago
崔斯坦與伊索德的情愛,可能是因為是德國音樂的關係,在狂亂迷失中,又有一種內斂、無法伸張的感覺。
當然也因為滿篇滿谷的半音階,還有崔斯坦和弦懸而未解的感受,情感強烈卻一直宣洩不出來,從頭到尾心情都被吊著,亦能夠深刻理解到擁有這份情愛,簡直比死還痛苦,是自己認為在音樂欣賞時,相當厲害的地方之一
(篇幅有限,不太能講太細)
小朱 ❖ 顯化大隊長
2 years ago
@Edit 2 years ago
|《音樂揭秘:華格納的崔斯坦效應》|
衛武營這次做解說獨白比較多,去年是做穆索斯基的《展覽會之畫》,拉威爾隨而將其改編成管弦樂配置的解說。
去年《展覽會之畫》做得比較有對白故事性,更好懂一些,而今年華格納,我不確定是因為他的東西本身就比較複雜,還是安插的獨白角色要在崔斯坦/伊索德/華格納本人/當代聽眾/愛人馬蒂德⋯⋯等人之中,分辨出現在誰在說話、現在誰在講解,還要看樂譜、聽半音階與崔斯坦和弦的安排,同時在黑暗中做筆記,情況就比較混亂一點
小朱 ❖ 顯化大隊長
2 years ago
@Edit 2 years ago
不過有興趣還是可以讀看看劇本,是華格納參照詩歌與故事集自己寫的,文學、舞台安排與音樂,也全是他一人一氣呵成,這就是華格納的完整藝術(Gesamtkunstwerk)中無人能及的高度,也是貝多芬之後,德國音樂的再突破,是很多當代音樂家都會刻意迴避、不願受其影響的神奇狀態。
小朱 ❖ 顯化大隊長
2 years ago
@Edit 2 years ago
且崔斯坦與伊索德在喝到愛情靈藥後的台詞,是真的愛得意亂情迷,言語很混亂,台詞也非常浮誇,坐在台下看台詞會忍不住看到笑,華格納挺會描寫這樣的情感。
小朱 ❖ 顯化大隊長
2 years ago
@Edit 2 years ago
而比起喝到毒藥死亡,喝了愛情靈藥的下場,簡直比死亡還痛苦。日日都要在我為何深愛、我愛而不得、我愛得強烈、我不願再愛⋯⋯的情感中載浮載沉,崔斯坦最後與伊索德說,一同結束生命吧,死亡會永遠讓我們在一起。我想他也愛的很累了吧
(崔斯坦:我不要了)
小朱 ❖ 顯化大隊長
2 years ago
@Edit 2 years ago
音樂會途中需要不斷思考華格納的動機,結束後有種筋疲力盡的感覺。這篇文章有整理出來的動機標示:
華格納《崔斯坦與伊索德》全劇的想法(Tristan und Isolde) - 夏爾克的音樂故事 - u...
華格納作品的動機太多了,不仔細去對很快就會讓動機流掉。再加上劇作時間很長,自己都會說「很閒的人才會聽華格納」。先前台灣有舉辦過華格納的指環計畫,你會看到一群人一整天都被綁在歌劇院裡,聽得其實很累,卻還是趨之若鶩,這也是華格納藝術的魅力了。
小朱 ❖ 顯化大隊長
2 years ago
@Edit 2 years ago
放一下昨天音樂廳的照片,我很喜歡布幕的封面!
其實當天人沒有坐滿,可能題材真的有點困難,所以比較挑人聽。不過這是我覺得衛武營做得最好的系列節目,很期待明年的曲目
小朱 ❖ 顯化大隊長
2 years ago
@Edit 2 years ago
愛之死: 華格納的《崔斯坦與伊索德》(第2版)
德文劇本要翻譯對照可以看這本,這本連華格納的書信都有收錄,想看仔細的分析可以參照著讀 & 聽音樂
小朱 ❖ 顯化大隊長
2 years ago
@Edit 2 years ago
等一下我現在才看到衛武營小編的文案
好瘋這到底是誰寫的超好笑
睜開眼睛很帥的崔斯坦,我們都知道
back to top
Delete
Reply
Edit
Cancel
Canc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