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諮商向來是一個自發的過程,諮商師和當事人都必須出於自願。也就是說,只有當你是為自己而不是為了取悅朋友們才想諮商的時候,我們才能真正合作。」
「接下來的一個星期,蛤蟆感覺過得特別慢,整個人無精打采,總是很早就醒來,滿腦子悲傷、病態的想法。通常一天下來會慢慢變得比較好,但到了晚上又會開始變得相當焦慮。他強迫自己每天都要去散步,但即使沐浴在冬日的陽光裡,他所看到的一切似乎都像黑白老舊照片。」
最近好像也差不多是這樣,也強迫自己每天都去運動,但真的世界看起來都是黑白的
「別人對我不高興會讓我不安,然後便試著安撫對方,讓他息怒,為了讓對方再次喜歡我,我幾乎什麼都願意做。所以我就承認我是傻瓜,還向他保證會改善我的行為。」
「我相信你一定不喜歡,但如果你要增進對自己的了解,就要跟自己的情緒做連結,並理解這些情緒。如果你否認它們,無論是無視還是壓抑的方式,結果就像截肢,就如身體某個重要的部位被切掉,你在某種程度上變成了一個殘缺的人。」
「你會領悟到成年後的很多行為,都是從童年時期學來的,你仔細想一響,就會發現這其實非常明顯。我們小時候會有一些感覺特別強烈,長大後仍不可避免會經常感受到。」
「對多數人而言,成長的本質就是逐漸減少倚賴,最終切斷倚賴關係,如此才能成為獨立自主的個體。但很少有人能完全達到這點,有些人只能部分達成,很多人則會倚賴一輩子。」
「順從的行為可能導致一個人學會把倚賴當成生活方式。換句話說,這樣的人永遠不會真正長大成人。」
「再沒有一種批評比自我批評更強烈,也沒有任何法官比自己更嚴苛。」

明天再繼續看
「我們的感覺是自己選擇的,我們選擇要生氣或悲傷。」
「誰能進入你的腦中,迫使你產生任何感覺?那才是真的不可能。他們可能會影響或說服你,但歸根究柢是你自己決定與選擇要有什麼感覺。」
「你總是責怪別人害你不快樂,你面對的選擇是:你還要繼續這樣多久?」
「我們每個人看到的是不同的世界,端視早期的經歷而定。有時候彼此的世界差異太大,各自抱持太多不同的信念與假設,到後來只能以流血衝突來解決。」
「你可以從理智來理解行為,但要充分理解自我,唯有通過和自己的情緒做連結。當你對情緒的感受越來越清晰時,你就能明白,他們並不是可有可無或可以隨意忽略,因為情緒正是自我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