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uelin | 雪林 喜歡
2 years ago
友人豆分享了這個講座給我,覺得很好聽,也有很多收穫,雖然主要談文學,在不同的創作領域中似乎都在面對相似的狀態。

《百年孤寂》十講 [ 第7講 ] 湯舒雯 主講
「時間也可能會出錯和發生意外,因此可能分裂,在這個房間留下一塊永恆碎片。」——《百年孤寂》

#談百年孤寂中的情動與技術
#下收一些筆記
latest #8
xuelin | 雪林
2 years ago
34:50 提到過去在文學研究對「感動」有時帶有一點貶義,但近20年有所轉變。

「我們會發現文化現象中的情感,被很多研究者視為不能略過的,它不能不被分析。(簡略來說)近20年來我們討論情感時,強調的是一種體感,是一種直覺,它不純粹是我們過去講的喜怒哀樂,而是生理性的、無法自拔的,或下意識反應的那些,無法被語言捕捉的感受,無法被社會『結構』的流動狀態。它也特別強調去看人跟人之間的關係和連結,不是OOO現在很快樂,而是這個空間我們大家一起共享的情感流動,它有『去個人』、『去主體化』的傾向。研究中並不著重在為這些情感狀態命名(下定義),而是關注它的強度和變化。」
xuelin | 雪林
2 years ago
「什麼是『情動』,情動是你可以影響別人,或接受別人影響的能力。也就是說當我們談論情感時,並不是指我『表達』了什麽情感,而是『在什麽樣的狀態下,我因為什麽、產生了什麽情感,而這個情感可能怎樣去影響別人』

所以情感它永遠是被社會建構的,永遠是被他人影響的,而它取決於你有沒有能夠『接受別人影響』的能力。」

https://images.plurk.com/569mys1OoseIbPe8WuydZW.jpg
xuelin | 雪林
2 years ago
1:09:50

「明明孤單是個體的狀態,為什麼我們要把它說成集體的處境?到底什麼是『百年孤寂』呢?馬奎斯在某次訪談中直接說明為什麽《百年孤寂》裡的人都這麽孤單,是因為他們『不團結』。當然他是基於當時拉丁美洲的背景,但也讓我確定自己的理解:這份不團結是『對他人無感,或你感受到他人對你沒有感覺』。

回到情動理論,真正的情感並不是專注在我自己身上的情緒,而是你有沒有能力感受到別人在孤獨,你有沒有能力感受到別人跟你一樣孤獨。
立即下載
xuelin | 雪林
2 years ago
1:17:27

「回想起一開始我也讀不下去這本書的,但是什麽讓我想讀完它呢?我覺得是我『想要被他影響』,我想要讓它通過我,我想要知道如果我花一點時間跟它相處,我會不會有什麽變化。當然也有一種想要告訴別人我看過〈百年孤寂〉的虛榮心作祟啦(笑)~所以,我認為情動理論給我們這個世代一個很好的理解文學的途徑就是:被影響其實是一個選擇、是一個能力。當你說我讀不下去時,別停下來,可以立志讀下去呀~因為被影響是選擇、是能力(前面提到能力是出自學習)。擁有了這個能力之後,它會帶你去更多、更遠的地方。」
xuelin | 雪林
2 years ago
1:20:00

「當我們後面的人在看莫言、在看馬奎斯的時候會說:『噢,都不知道小說可以這樣寫!』;莫言看馬奎斯的時候:『不知道小說可以這樣寫!』馬奎斯看卡夫卡的時候:『不知道小說可以這樣寫!』,也許卡夫卡也有這個想法過,文學是有自己歷史審美脈絡的東西嘛。透過這句話我想要說的是,我們每年都有非常好的小說,每年都有各種文學獎的得主,有些小說你明確的知道它是好小說,是今年或這五年十年來的傑作,可是有些小說就是會讓你說出『原來小說還可以這樣寫』,這種小說就是改變遊戲規則型的小說。」
xuelin | 雪林
2 years ago
「『原來』是什麽意思?是我們可以感覺到有什麽遮蔽了我們的視域,地平線上有什麽東西升起來了被我們看見,讓我們有一種頓悟:『原來還可以這樣』;原本我們只看到某一種,或是某一些東西,而它把霧撥開了,讓我們看到更多樣性的、無窮性的『還原』。無窮性本來就是無窮的,只是被我們的視野所遮蔽。」

https://images.plurk.com/5j1GT5hLfK4vsS73nXlXxM.jpg
xuelin | 雪林
2 years ago
1:26:03

「我的主題想要強調的是,當人們說『原來還可以這樣做』的時候,其實是讀者『發現的能力』。很多東西非常好,像梵谷的作品在那個時代『原來可以這樣畫』,可是同代的人並沒有發現他,所以過世之後梵谷才被認為是一個了不起的畫家,這樣的故事在藝術史上屢見不鮮。能夠在同代的時候就成名、經典化的作家是幸福的,幸福的來源是他有一群很好的讀者。這群讀者在接受系統或情感結構上,跟上了這些生產者。」
xuelin | 雪林
2 years ago
「『原來可以這樣做!』說這些話的人(讀者),他自己某種程度上在『調時區』,在做一個調整時差的動作:我原本不知道這是一個好的東西,但我現在知道了。原本你的美學時間,是十年後發現它很好,二十年後發現小說可以這樣寫……文學理論常說,所謂的經典是『時間加速器』,當它一出現,被一群特別好的讀者接收到,甚至這些讀者本身也是創作者的時候,他們讓這些人的寫作及美學成就加快了。」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