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魚子
2 years ago @Edit 2 years ago
A Doll's House 最後20分鐘比前半場精彩太多,倒也不是說前半場毫無必要,壓抑的氛圍反倒如實呈現女性在婚姻裡無時無刻的扮演 (內有結局雷) #Broadway #百老匯
latest #13
烏魚子
2 years ago @Edit 2 years ago
坦白說這部早期的評價不大好,三月訂票時也相對好買,幾個評價說極簡主義式的演出讓他們看得不是很懂,還有結局的舞台設計有點問題,導致我看劇前的期望值有稍微調降
烏魚子
2 years ago @Edit 2 years ago
實際去看的感想:就算整個舞台只有五張椅子加上內外圈旋轉的裝置;幾乎沒有配樂(但這部竟然還有入圍Tony獎最佳聲音設計,這部分有機會要請教下劇場相關的朋友);演員的表演相對節制收斂(對比隔天看的Prima Facie),不過基本上我還是有進到戲裡面,或許開演前抱佛腳讀個故事大綱有幫助,當然這和演員功力高度相關,雀姐演技不用說,整個收放自如,其他幾位對戲演員也都在線上。雖然不免有幾個瞬間會覺得,上半場錄成有聲書應該可以達到八成的表演效果(欸
烏魚子
2 years ago @Edit 2 years ago
以實際進劇場來說,最喜歡的是燈光設計和光影的部分,印象很深刻是其中一幕Nora在和抓到她小把柄的男性角色對戲,男性角色投射出的陰影非常深遠,和Nora形成很明顯的對比,充分呈現了兩人/男女之間的權力不對等。順帶一提這部也有入圍Tony獎的最佳燈光設計,這點蠻認同的
立即下載
烏魚子
2 years ago @Edit 2 years ago
最早知道這部其實是因為中國史/五四運動,這齣在當年非常之紅,也不完全限定在女性之間。看完之後蠻能理解的,裡頭最經典的台詞「我是我父親的玩偶,然後又成為我丈夫的玩偶。而我生孩子養孩子後,孩子又成為我的玩偶」,坦白說裡頭夫妻的互動到現在也都還存在啊,1879年的劇了結果到現在還沒過時
烏魚子
2 years ago @Edit 2 years ago
之前看到中文短評有說台詞的笑點不好笑,但我那一場的觀眾感覺都有接到,也笑得蠻開心的,不過英聽能力和文化差異確實蠻影響笑點的接收
烏魚子
2 years ago @Edit 2 years ago
唯一的小缺憾大概是本來期待是老劇新編,內容上會有更多的改編,不過變化最多的應該是在極簡主義的形式上,例如我自己在看的時候,想到One Day at a Time的阿嬤提到要讓男人以為他們好棒棒,不然怎麼讓他們做事;我看的時候總覺得,丈夫才是那個被保護得好好的洋娃娃吧
烏魚子
2 years ago @Edit 2 years ago
結局的部分剛開演的時候被大家罵爆,但不是因為結局很爛,而是因為舞台視野侷限,只有面對舞台右半部的人看得見(我這次買中間,所以不確定現在左邊的人有沒有看得比較清楚),但我最驚豔的就是結局前夫妻兩人之間充滿張力的對話,雀姐把那種「我終於看開的冷靜」拿捏得非常好,還有結局就這樣直接走出後舞台到紐約大街上,該怎麼說呢,我覺得那震撼遠遠勝過只侷限在舞台上的轉身就走
烏魚子
2 years ago @Edit 2 years ago
我也在想結局的安排,對大多數的人來說,徹底離開丈夫和小孩是不是太極端了?可如果這樣的關係繼續下去,Nora或Nora代表的所有女性真的有辦法成為一個完整的人嗎?我們對於完整的人抱持著怎樣的想像、對於男女所能成為之人又有多大的想像落差、對女性又給出了多少具體實際的幫助?已經可以想見有人會說拋棄小孩太極端,卻又不支持相關的社會安全網
Scientia
2 years ago
謝謝分享,可以看到雀姐真是太棒了
Scientia
2 years ago
期待你分享Jodie的舞台劇
烏魚子
2 years ago @Edit 2 years ago
啊,我忘記說這部雀姐在開演前十五分鐘就會在台上坐著轉呀轉,我甚至沒注意到她什麼時間點上台的,如果想看很久很久的雀姐美顏,這部很超值
Scientia
2 years ago
是多美,我哭著問
烏魚子
2 years ago
高冷雀姐!不過這部因為角色關係,開場後高冷的部分有少一點,不過還是美美噠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