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朱 ❖ 顯化大隊長
2 years ago @Edit 2 years ago
古典音樂&聊天|NSO &蕭斯塔科維契

NSO 國家交響樂團《呂紹嘉與史蒂芬賀夫》導聆時間:沒有贏家的勝利-淺談蕭士塔高維契第八號交響曲

上週末國家交響樂團來高雄,聽了拉赫曼尼諾夫與蕭斯塔科維契。因為俄烏戰爭的關係,蕭斯塔科維契的作品這段時間演出的頻率很高,選曲是相對沉重悲觀、黑暗暴力的蕭氏第八,毫無樂觀與希望,搭配了拉赫曼尼諾夫較晦澀的第四號鋼琴協奏曲,兩者的曲風皆晦暗不明,充滿掙扎與人性的苦痛,卻也有堅忍的部份。主題相扣在一起使演出別具深度與破壞力,是呼應現世戰爭的一場音樂會

聊一下曲目與黑暗殘酷程度第一的蕭氏。
latest #19
自己在定義蕭氏時,會直白地說「他的音樂全是真的」。如果要找深入骨髓的、高壓絕望的音樂,個人會從蕭氏的作品中選曲。

他的作品有太多談論戰爭的殘暴,以及諷刺共產黨國政治的意象。人生中期加入黨,為史達林寫下那些「政治正確」,看似凱旋光輝的音符,解析後僅剩下滿篇的諷刺,讓他的音樂在政治壓迫的陰影下,變得更加可怕。
牽扯到政治議題的創作都是最嚴肅敏感的,與其他音樂家純粹談論愛情、經濟困境,以及個人憂鬱的情感不同,蕭氏的作品幾乎都被共產黨、戰爭侵略與政治迫害籠罩(並非說其他音樂家情感苦痛的音符沒有意義,而是蕭氏面對的議題更偏向現實、生死與人類尊嚴的描繪)

這次的蕭氏第八,是他專寫戰爭主題的其中一首,以意象來說,這首殘酷暴戾的毀滅性,已經超越純敘述戰爭本身的概念,談的主題更偏向長期受黨國政治,以及納粹勢力壓迫的悲嘆,徹頭徹尾悲觀沉重,樂章連篇轟天巨響,萬物毀於一旦,生靈塗炭,再讓樂音從殺戮後的一篇荒蕪,試著從苦痛中找到一絲光明。
很特別的是,這首曲目有五個樂章,第一樂章的篇幅非常長,其他樂章就像點綴一樣散落、延伸開來。且蕭氏第八的樂團配置很大,打擊樂器很齊全(可能是管弦樂團配置最大的,視覺上很有意思,有機會到現場可以觀察一下塞滿舞台的樂團)。

打擊樂器的配置,通常都是在描繪戰爭暴烈的意象,第一樂章即毫無保留敲出了沉重且綿延的樂音,那種敵人逼近、恐懼在大地上蔓延開來,誰也無法逃脫的意象,聽著都令人害怕。
立即下載
定音鼓有交響曲經常帶出的「命運」動機,會讓人想到貝多芬第五、布拉姆斯第一、馬勒第二等等,不過上述交響曲都有重生、希望與振奮人心的鋪陳,同樣講述了身而為人的生命力,樂觀的合唱意象也強。

然而蕭氏第八卻毫無希望可言,第五樂章終於透露出一絲曙光後,卻沒有像貝多芬那樣走入新生的堅忍,帶出充滿生機且凱旋輝煌的音樂,而是淺淡而嘲諷般地碎語著(低音管、低音豎笛、小提琴)此刻的曙光,僅是暫時的和平。
結尾的轉調之處有股鬆一口氣的美感,蕭氏則認為從戰爭爆發時,一路走到此刻,需要流多少鮮血與犧牲,美意中充滿諷刺。戰爭隨時都有可能再爆發,世界就是這樣運轉,談論和平仍舊太過膚淺天真,面對希望的態度是諷刺的,也是蕭氏在共產黨政治的壓迫下,在夾縫中所做的反抗與掙扎,多少也是「自由」的樣貌。

蕭斯塔科維契的世界很殘酷,音樂真實反應出他所看見的鮮血與恐懼,幾乎沒有音樂家在描繪戰爭方面,與他有相同的高度。二戰時期俄國作曲家抗爭的心情,對應到當前俄烏戰爭的現況,有著相當深的感觸。蕭氏的音樂並沒有太多的說教意涵,也不會藉由誇大正向能量這件事,鼓舞人們向前走。
小朱 ❖ 顯化大隊長
2 years ago @Edit 2 years ago
因為他知道在政治迫害的現實下,保持樂觀反而是件很危險的事(就像我們在面對兩岸議題,保持警戒心存安逸來得更為重要),他所看見的世界不是和平或非和平的二元定義,人活在世上總有個擔憂生存的灰色地帶。

戰爭隨時都有可能再發生,未來人類依舊會面臨破壞與毀滅,而毀滅後則迎來重生,如此生生不息,沒有既定狀態,是不變的定理。
小朱 ❖ 顯化大隊長
2 years ago @Edit 2 years ago
蕭氏的音樂非常有深度,這次音樂會真的選曲選得挺好的,個人很喜歡。不過因為他的音樂太強烈了,不是生活中可以放空欣賞的類型,透過音樂會帶著正式的心情去欣賞,也是件很棒的事
小朱 ❖ 顯化大隊長
2 years ago @Edit 2 years ago
|題外話

蕭斯塔科維契⋯⋯叫帝彌托利(Dmitri Shostakovich)

我今年看了樂譜才知道,也太不熟了吧 !!
平常我們根本就不會去特別記作曲家叫什麼名字啦,華語古典音樂圈沒有特別強調這件事,歐洲其實也不會特別談,稱呼姓氏比較多,但救命⋯⋯為什麼叫帝彌托利,哎呦真的很不重要,但我某種程度上也超級用力跌倒了,您怎麼叫帝彌托利我真的⋯⋯很震撼 (超不重要)
小朱 ❖ 顯化大隊長
2 years ago @Edit 2 years ago
|聊一些拉赫曼尼諾夫|

拉赫曼尼諾夫《無言歌》Vocalise, Op. 34

拉赫曼尼諾夫的無言歌/聲樂練習曲本是寫給人聲歌唱的,改編最常見的是大提琴(最接近人聲的樂器),或是小提琴與鋼琴的奏鳴曲。這是自己第一次聽整個管弦樂團的配置,人聲主旋律就交給首席處理,和聲搭配則是管弦樂團本身。純樂團演奏的似乎是拉赫曼尼諾夫自行改編的,這點沒有看紀錄就不太清楚了。
平常聽著靜雅的《無言歌》,以管弦樂團配置來演奏,氣勢頓時溫柔強大了起來。選這首來開場有種暴風雨前的寧靜的感覺,後續的承接的是晦暗綿長的第四號鋼琴協奏曲。

第四號鋼琴協奏曲不比二、三常被演奏,也晦澀詭辯地多,作曲家很在意這首曲目,創作多年來修改了許多次,卻因為旋律與其他作品風格有些落差,並沒有那麼「膾炙人口」,是比較冷門的曲目。
小朱 ❖ 顯化大隊長
2 years ago @Edit 2 years ago
不過也因如此,個人覺得這首拉赫曼尼諾夫更有欣賞的價值,有些人會評這首是「最不像拉赫曼尼諾夫的拉赫曼尼諾夫」,但仔細聽有會有許多第二號與第三號的風格的延伸,與其要說是拉氏的新風格,不如說是過往風格的延伸嘗試,中途修改多次,也代表了作曲家很努力做了不同的挑戰。
小朱 ❖ 顯化大隊長
2 years ago @Edit 2 years ago
拉赫曼尼諾夫的作曲風格在第二與第三協奏曲間(1990 - 1999)有了相當大的轉變,作曲家也在途中搬到了美國,心態與環境上皆出現了巨大的不同,本場介紹談到拉氏風格轉變上 “the darkly brooding melancholy” 就出現在第四號內,也包含了俄國與美國兩種不同概念的樂音交融在其中。
小朱 ❖ 顯化大隊長
2 years ago @Edit 2 years ago
第一樂章相當鏗鏘有力,近乎有交響樂的氣勢;第三樂章鋼琴開始有了詭辯的凌亂演奏,以及美式的樂音(又有些迷幻),與過往的既定優雅風格相當不同,細細品嚐會愛上這樣的拉赫曼尼諾夫,是很有力量的協奏曲。
可以看得出來是要跟下半場的蕭斯塔科維契搭配呈現,能聽見現場第四號的機會並不是太多,聽眾比較偏好拉氏平常浪漫憂鬱的壯闊感,不過他也有這樣強烈剛硬的作品,個人認為是全面了解拉赫曼尼諾夫的重要作品
小朱 ❖ 顯化大隊長
2 years ago @Edit 2 years ago
Rachmaninoff Piano Concerto 4 Original (1926)
在 Youtube 上找到了 1926 年的原版錄音,哇怎麼會有,我超級用力跌倒,可以與當代的詮釋比較一下了
小朱 ❖ 顯化大隊長
2 years ago @Edit 2 years ago
|史蒂芬.賀夫

想特別談論的,是每次國外演奏家來台,都會演奏的《望春風》。如果熟悉演奏會的話,安可曲不是望春風,就是雨夜花,這次也是一樣,要欣賞的就是「區別性」。
小朱 ❖ 顯化大隊長
2 years ago @Edit 2 years ago
史蒂芬.賀夫《望春風》可能是自己目前聽過最喜歡的改編,以文字形容起來,樂音間充滿著德布西印象風格,猶如《棕髮少女》與《阿拉貝斯克》,光點輕輕落在漣漪上的感覺。

從來沒有聽過這樣的《望春風》,可以聽出特別改編的用心,好想再聽一次,可惜只能留在回憶裡了。這就是演奏會。
小朱 ❖ 顯化大隊長
2 years ago @Edit 2 years ago


一段時間沒有看到呂紹嘉指揮了,可以跟 NSO 一起下來還挺開心的。讓自己比較有印象的是演奏拉赫曼尼諾夫《無言歌》歌唱部分的首席,不過這場好像是代理的,不太確定他是誰。

那精湛的小提琴技藝也是這場很喜歡的一部份,希望日後有機會能夠再遇見他
小朱 ❖ 顯化大隊長
2 years ago @Edit 2 years ago
最近⋯⋯小朱又去上了新的音樂課(Oh)

其實不太清楚來噗浪上聊古典,能夠交流的部份在哪,不過身邊近乎沒有古典圈的人,上課因為太社恐又怕孤陋寡聞,都自己聽,自己感覺,不太敢跟人說話,也就找不太到人談論細部的東西(誰的問題),都來噗浪上抒發後就快樂了。

最近畫圖沒事在聽的是舒伯特,上個月音樂上課都在聽華格納,這個月則是布拉姆斯,能聽舒伯特真是舒服多了呼呼呼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