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進入正題前,我簡單寫個結論。
如果你想看的是「進化史」那你一定會失望,電玩的「進化」大概在第二章就結束了,也就是從實體進入數據的這段遊戲「進化」而已。
因為如果說是「進化」,我相信大家期待的「進化」大概是機台到主機,主機到掌機,掌機到手機,又或者是「遊戲引擎的進化」,但這些不是講太淺、簡單帶過就是沒有說。
我更覺得是一本電玩「發展史」,比如控制器的發展、帶入感的發展、種族問題的產生原因,與遊戲的可遊玩空間、抉擇範圍與自由度等,幾乎所有的內容都圍繞在「發展」而非進化。
但這不代表這本書不好看,書名應該是中文翻譯的問題,因為原書名《Gamish: A Graphic History of Gaming》,英文不是很好,但原書名看起來就是圖解遊戲史,確實比較貼近本書。
如同我的心得標題所說,電玩的知識較淺,所以大部分內容我就不拿出來說。但這本書確實有一點值得拿出來討論與思考,我的心得也會以這些內容為主,也就是電玩與現實。
在第三章中,講到了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帶入感,文中甚至舉例有人在遊戲中找到屬於自己的性別認同,在對這些人來說在遊戲中玩自己本身的性別是一種解脫。
在這點上我也有相同的感受,雖然我的狀況比較複雜,我確實是一個「正常」女性,我也沒有性別變更的需求,也是「正常」性向,但我莫名的在遊玩「男性」角色上有巨大滿足。
你要說我是「男角控」我不否認,但像是〈霍格華茲的傳承〉這種外觀自訂,性別不影響外觀的遊戲,我依舊還是選擇了「男性」。
我相信跟我一樣,或跟我相反選擇「女性」的人一定很多,當然每個人的目的都不盡相同。
帶入感在遊戲是極其重要的,就算主角擁有自己的名字與個性,但操作在玩家手中,還是一定程度會帶入自己。
那麼在這點之上,種族歧視的介入又代表了什麼。
我對於「政治正確」就像站在一個奇怪的中立點,反對著兩方的意見,也始終無法理解兩方的期望,但這次閱讀完這本書,我稍微有點了解了。
不過在講「政治正確」之前,我想從上一段的「帶入感」開始說起。
在遊戲發展越來越多元,越來越進步的時候,將「帶入感」追求到極致的想法也悄然而生,而「帶入感」的其中一個方式就是面向「真實」。
其實早在電玩初期,就已經開始追求這個「真實感」了,但侷限於當時的圖形,人與遊戲角色的界限還是很遠,以前的角色再怎麼長得像人,跟現實的人還是有很大的區別,但現在的角色已經幾乎可以跟真人一樣,甚至可以追求到毛孔的細緻程度了。
既然角色已經追求到跟「人」一樣了,那同樣被定義為「人」的其他膚色人種呢?
我在看完第三章的時候,有個疑問出現在我的腦海中,「如果一款美國或歐美為背景遊戲中沒有黑人,那這款遊戲還算得上真實嗎?」
從最一開始黑人加入遊戲的原因,可能根本不是種族尊重,只是追求真實感而已。
因為社會也開始進步,把各種種族、各種性向的人當作「人」來看待,所以膚色、性向就變得像只是角色設定一樣存在其中。
我覺得後續之所以延伸出爭論,是由於極端群體的存在,過份要求「尊重」的結果,導致角色設定混亂,劇情不通順,玩家開始不滿。
但玩家在反駁這些「尊重」要求時,又過份要求「不真實」,把各種種族、各種性向的人當作不存在。
我一直在想〈FORSPOKEN〉真的算是一種政治正確嗎?你在美國街頭找不到一個黑人女生嗎?如果有,那這樣設定的角色又有什麼問題?
我曾經看過一個很有趣的事情,聽到〈GTA6〉主角有黑人時的有些人的第一個反應居然是「天啊,R星也開始政治正確了嗎?」,然後我就想「天啊,孩子,這是GTA啊」。
最後一章的「遊戲與現實」,它從槍擊案出發,講述遊戲對人現實中的影響,雖然在第三章時有針對個人的影響有進行討論,但這裡更接近對整個社會的影響。
由於槍擊案的影響,還是有很多人對電玩的印象一直都不好,喜歡遊戲的人都知道,這些事情都是莫須有的罪名。
對絕大多數的玩家來說電玩就只是放鬆壓力而已,一個會在現實中殺人的人,就算不玩遊戲也會殺人,大家也清楚,這都是把責任推給遊戲而已。
這一章不免讓人思考電玩對群眾的誤解與定位,尤其是書籍內沒有寫到的東方家長,又該如何打破這個問題,值得深思。
是否推薦閱讀這本書,我不是很推薦,除非你是像我一樣愛閱讀的玩家,那我建議是租來讀即可。
這本書的最大敗筆,或許就是在漫畫圖解,漫畫的關係讓重點變得很鬆散,而且文字量還不算少,在漫畫排版而非普通文字書排版的情況下,閱讀起來很吃力,很難抓住重點。
如果你是玩家,你知道的絕對比這本書多。如果你是剛入坑的新玩家,那就去多玩些遊戲吧。

結束

沒想到會這麼長,好久沒寫心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