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朱 ❖ 顯化大隊長
2 years ago @Edit 2 years ago
2023.06.27|《米蘭昆德拉:從玩笑到無謂的盛宴》

看了期待已久的米蘭昆德拉紀錄片,十幾年前有段時間,只讀米蘭昆德拉的作品生活,SNS 的狀態欄掛著他的名字,完全沉浸在批判且諷刺的思想中,隨著文本反覆詰問生命,時間點比卡夫卡還早,是政治與批判性思考的啟蒙點,很棒的一段時光。

幾乎沒有人沒讀過《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昆德拉的文字在朋友圈中甚至能夠形成一種「語言」,就像我們可以用莎士比亞與希臘神話對談,在他之後就沒有遇過任何作家能達到相同的效果,是很神奇的狀態。
latest #10
今年初重讀了《可笑的愛》,《玩笑》也有讀一點。大學時期最喜歡重新定義時間的《緩慢》,寂寞的時候會想到《生活在他方》,都是很有力度且經典的文字。

年紀比較小的時候,米蘭昆德拉批判性強烈的觀點,很能喚起年輕人血氣方剛靈魂的共鳴。黑暗又銳利的文字,書蟲的中二病時期定會特別推崇,在幫助架構政治批判性思考的能力上功不可沒,過往甚至覺得「只要讀昆德拉就好了」,是相當自大的一段時期呢。
昆德拉對翻譯的執著讓對照譯本變得很有意思,捷克語與法語的書寫也很了不起,法語譯本/創作都是米蘭昆德拉親自審定的,他的作品即擁有了兩種語言的「原版」。

他對翻譯的標準很苛刻,自己不懂法語也不懂捷克語,只能拿德語與日語做對照,目前的感想是,會有些微的不同,不過都能相互融會貫通,是很有趣的地方。
小朱 ❖ 顯化大隊長
2 years ago @Edit 2 years ago
發現新一代似乎都很喜歡《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那種情慾、靈肉與政治相互交融的描寫很吸引人,我自己也很傾心。

而《玩笑》與《生活在他方》是個人想推薦的,如果想要更深刻的概念,對生命與政治有更多詰問與探討,這兩本可以理解我們為什麼需要「自由」與「自主性」,對昆德拉的探討也可以更全面。
立即下載
小朱 ❖ 顯化大隊長
2 years ago @Edit 2 years ago
昆德拉短篇小說也很多,通車就能拿著看,學生時代覺得很友善。像是《緩慢》、《笑忘書》與《無謂的盛宴》,都是兩、三天就能讀完的作品,從短篇推演到大概念,也是了解昆德拉的方式之一。

不過改編電影就沒有那麼出色,個人覺得有點拍壞了,米蘭昆德拉本人也很不喜歡,但有興趣當然可以去看看。
小朱 ❖ 顯化大隊長
2 years ago @Edit 2 years ago


面對昆德拉,似乎沒什麼好多說的,他是自己生命中重要且重大的一部分,身邊幾乎所有人都認識他,就像大家都讀過卡夫卡或王爾德那樣,你總是能隨意跟人聊上兩句,也可以說是「同溫層」。

會感到那麼親近、真實,或許是因為他還沒有死,也或許他是個活過二戰與蘇聯極權,「經歷過」真相,也敢開口說真相的人。
世上具有批判性的天才很多,但想到昆德拉還活著就覺得寒毛直豎。這種事似乎跟他死不死沒有關係(我們不會說歐威爾死了他的作品就失去距離感),而是他「存在」。文字與概念就在那裡,拿起來讀就即有答案,讀了就知道自己該害怕什麼。
他說他不希望自己的作品被歸類在,與入侵自己祖國的蘇聯同樣的斯拉夫語系,也不希望自己的作品與杜斯托也夫斯基相提並論,是他後期以法語書寫的主要原因之一。

有段時間自己會把昆德拉、卡夫卡、卡繆與杜斯托也夫斯基放在一起看,但二十歲過後才驚覺他的作品從來就不是文學,理解了這件事又把他的書又重讀了一次(好慘),感覺更落在漢娜鄂蘭與班雅明這邊。
我甚至覺得他自成一格,個人把米蘭昆德拉的藏書獨立放成一櫃。
小朱 ❖ 顯化大隊長
2 years ago @Edit 2 years ago


這兩年會不斷想起昆德拉,似乎跟俄烏戰爭有很大的關聯,過往反蘇聯極權的作家與音樂家不斷重新被討論著,一些喜歡的二戰政治家思想也不斷被提起,好像回到了學生時代般。

2023 是個很特別的時空背景,政治與戰火持續延燒,彷彿有種「一戰後二戰前」顫慄感,大家都很怕歷史重演,米蘭昆德拉的紀錄片在此刻上映更有種大家心理有數的感覺,戰戰兢兢而無能為力,是現在的我們嗎,我還是在害怕著。
小朱 ❖ 顯化大隊長
2 years ago @Edit 2 years ago
https://images.plurk.com/2c60iEitqpkxp81O03dDgu.jpg

電影館的書籤,很想要海報。

最近的新版封面都是昆德拉的畫,他其實挺會畫畫的,很多插圖都很有意思;卡夫卡也是個很會畫畫的人,會寫作又會畫圖的作家真是太了不起了。
back to top